“可不是嘛。”他活动了下手腕,“那咱们接着来?我还有个问题没搞懂——扭矩匹配是啥意思?总听你说这个词,跟念咒似的。”
娜娜调出新页面,显示一组数据对比:不同直径的轮子组合下,输入与输出的扭矩变化曲线随之波动。
“匹配是指让每一级传递的力量和速度适合下一环节的需求。”她说,“比如你骑自行车,起步要用低档,不然蹬不动;速度快了再换高档,不然累死也追不上。”
“所以传动系统得会换挡?”
“理想状态下是。”
“可咱这纺车不会自己换,只能固定一套。”
“那就选最适合常用工况的一组参数。”
“也就是说,我要决定它是‘猛男型’还是‘耐力型’?”
“如果你非要这么分类。”
“那我肯定选耐力型。”他摸着下巴,“反正我不赶工期,就是别老坏。”
“建议传动比设定在三比一到四比一之间,手动操作最省力。”
“三到四?”他在纸上写下来,“那我得算算轮子多大合适。”
他翻出之前测量的数据本,一页页翻找,找到锭子轴和手柄轴的直径记录,又掏出计算器按了几下,眉头越皱越紧。
“不对啊。”他嘀咕,“按这比例,输出轮得比桌子还宽。”
“空间受限,可用多级传递压缩尺寸。”
“又是多级?”
“否则难以兼顾效率与体积。”
陈浩靠回椅子,仰头看着屋顶横梁,“所以说,想偷懒反而要动更多脑子?”
“所有省力装置的背后,都是更复杂的思考。”
“真是坑爹的设计逻辑。”
他坐正身子,重新摊开纸,这次画得更仔细了些:第一级是手柄带动一个小轮,通过皮带连到一个大轮;大轮同轴再带一个小轮,第二级皮带传到最终的小锭轮。
“这样?”他指着草图,“两级增速?”
“结构合理。”
“但零件得精确对位,不然皮带乱跑。”
“需要定位槽和调节螺丝。”
“调节螺丝……仓库里有废打印机拆下来的微调杆,能用吗?”
“材质符合,精度足够。”
“那就行。”他松了口气,“我还怕又要现造螺纹。”
“暂时不需要。”
陈浩盯着图纸看了好久,忽然笑了笑:“你知道我现在最怕什么吗?”
“什么?”
“怕我刚弄明白,你就断电重启,把我这笔记全忘了。”
“我的存储系统不会丢失数据。”
“可你会不会哪天突然说‘根据新指令,纺织项目取消’,然后把这页纸撕了?”
“目前没有收到此类指令。”
“那就好。”他低头继续写,“我这可是冒着秃头风险在学物理。”
娜娜看了他一眼,光学镜头轻微调整焦距。
“你的发量目前稳定。”
“谢了,机器人还会安慰人。”
“我只是陈述事实。”
他笑着摇摇头,把本子往前推了推,指着刚画完的图:“那接下来,是不是该算具体尺寸了?比如皮带长度、轮子间距?”
“可以开始建模计算。”
“等等。”他忽然抬手,“让我再捋一遍——我想让手摇轻松点,锭子转快点,中间用两级皮带传动,每级大约三比一,总共九比一左右?”
“接近十比一更理想。”
“十比一?”他瞪眼,“那我不成发电机组了?”
“你转一圈,锭子转十圈,效率提升明显。”
“可我胳膊不是马达。”
“可通过延长手柄降低所需力量。”
“加长手柄……”他摸着下巴,“倒是省力,就是占地儿。”
“可在使用时展开,收纳时折叠。”
“还能这么玩?”
“结构设计允许。”
陈浩愣了几秒,猛地一拍大腿:“哎哟,这不就跟晾衣架伸缩杆一样嘛!”
“原理类似。”
“那你早说啊!”他笑出声,“害我愁半天。”
“你没问。”
“我是没想到能混搭。”他抓起笔,迫不及待在图纸边上画了个可折叠手柄,“这下既省力又不占地方,完美!”
他画完,喘了口气,整个人像是卸了包袱。眼神亮了些,不再迷茫,而是带着点跃跃欲试的劲头。
“原来不是机器不听话。”他低声说,“是我一直没找对聊天方式。”
娜娜看着他,终端界面已准备加载下一节课程:《齿轮与皮带的选用原则》。
“接下来。”她的声音平稳,“我们看扭矩匹配的具体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