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箱里装着 1943 年的实验记录,最后一页是海蓝蓝母亲的字迹:
“若后世相见,愿你们只知共生,不识仇恨。”
虞明突然明白,为何秘火最终选择化作光带缠绕湖岸 —— 它在以最温柔的方式,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平衡。
朝阳升到竹竿高时,实习队的大巴出现在湖岸公路上。张主任隔着车窗挥手,他胸前别着枚新的校徽,原来的青铜鱼形挂坠换成了朴素的莲花徽章。
“省里的专家组已经到学校了,” 他的声音透过风声传来,“他们说要听听大一新生的实地发现。”
虞明注意到他袖口露出的绷带,那是昨夜为保护陶瓮被碎石划伤的痕迹,绷带边缘绣着极小的太极图。
海蓝蓝突然从帆布包掏出个锦囊,里面装着三片叠在一起的鳞片:深蓝色的是海明珠的本命鳞,银色的是她自己的,暗褐色的是从古今教授挂坠上取下的。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她将锦囊递给虞明,“这是我们提交给学术委员会的第一份标本 —— 不同族群的灵力,本就该像这样叠合共生。”
王影儿的青铜鼎里,金色粉末已凝结成块心形的晶石,阳光透过晶石,在地面投下三族文字组成的 “和” 字。
“太爷爷的日记终于能写完了。” 她在最后一页画下五人手拉手的剪影,背景是血月化作的朝阳,“他说‘最好的守护,是让仇恨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陈宇将 Gopro 里的影像导入移动硬盘,特意标注了 “1943-1986:共生文明半个世纪的实证”。慧灵的平板电脑上,正生成《鄱阳湖灵力场分布与佛道水族融合现象研究》的初稿,数据图表旁贴着张便利贴:
“引用《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本就是慈悲的不同形态。”
虞明望着逐渐热闹起来的湖岸,专家组的考察船正缓缓靠岸,船头的五星红旗在晨光中猎猎作响。他突然想起昨夜秘火闭合时,水下古城门楣上浮现的对联:
“佛道本无别,慈悲是同源;水族非异类,江河共一天。”
这或许就是这次实习的终极答案 —— 考古不仅是挖掘过去,更是用慈悲之心,为历史的伤口找到愈合的方式。
海蓝蓝的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背,两人掌心的温度交融处,玉珏突然投射出段影像:未来的江南大学博物馆里,双鱼玉佩的复制品旁,摆放着三族孩童共同绘制的《鄱阳湖共生图》,解说牌上写着:
“1986 年,一群大一实习生用青春证明,仇恨的对岸,永远站着等待和解的自己。”
大巴驶离湖岸时,虞明回头望去,水下古城的最后一缕光与朝阳相融,在湖面织成半透明的网,网眼处游动着银鳞鱼群,鱼腹上的 “慈悲” 二字,在波光中闪闪发亮。
他知道,回校后的汇报不会一帆风顺,那些关于灵力、水族、秘火的故事,需要用学术的语言重新诠释,但只要怀揣着这份晨光中的和解之心,文明的真相终将如鄱阳湖的水 —— 清澈见底,包容万象。
车窗外的芦苇丛里,有片深蓝色的鳞片正在发光,那是海明珠留下的水族印记,像枚温柔的邮戳,盖在这段关于青春、使命与慈悲的实习终章上。下一章的课堂,正等待着他们用更勇敢的声音,讲述这场跨越千年的和解。
正是:
血月沉湖现古城,双鱼合璧破迷踪。
千年盟约今何在,且看青春护大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