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溪声伴芽生(2 / 2)

苏晴接过野菜看了看,绿油油的嫩叶很新鲜,心里暖了暖——灾年里,一点水、一把野菜,都是老天赏的念想。“先把竹筒接好,让水流到地里。”她转身对村民们说,“男人们去砍些细竹,女人们在家择野菜,晚上咱们煮红薯粥,再蒸野菜团子!”

众人应着声散开,田埂上又热闹起来。李根带着流民在溪沟边搭竹筒,一节节竹筒接成细流,顺着田埂往麦地里淌,水珠落在土上,很快渗进麦根下;男人们扛着细竹回来,老周指挥着搭棚子,把破门板架在竹架上,刚好能遮住半亩麦地;女人们坐在晒谷场的石碾上择野菜,小丫头也凑在里面,把黄叶子摘下来,扔进旁边的竹筐里。

夕阳西斜时,棚子终于搭好了。淡金色的光透过门板的缝隙,落在麦芽上,把嫩黄的芽尖染成了暖橙色。李根蹲在溪边,看着竹筒里的细流,对苏晴说:“这水够浇地了,就是得有人看着,别让牲口踩坏了竹筒。”

“我来守着!”村里的半大孩子王小虎举着手,“我晚上睡在棚子旁边,保证没人敢来捣乱!”

苏晴笑着点头,又把剩下的艾草分给大家:“晚上把艾草挂在棚子边,既能驱虫,也能醒醒神。”

晚饭时,红薯粥的香气飘满了晒谷场。大家围着石碾子坐,手里捧着热粥,就着蒸得软乎乎的野菜团子,吃得格外香。小丫头捧着碗粥,眼睛却盯着菜地的方向:“晴姨,明天番茄芽会不会长出来呀?”

“会的。”苏晴摸了摸她的头,看向远处的溪沟——月光下,竹筒里的水流泛着银光,顺着田埂流进地里,像条银色的丝带,“等番茄芽长出来,咱们就给它搭架子,让它顺着架子爬,到时候能结满红番茄。”

夜里的风带着点凉意,吹得棚子上的门板轻轻响。王小虎抱着床旧被子,躺在棚子边的草垛上,手里攥着根木棍,时不时抬头看看溪边的竹筒——他记得苏晴说的“守住水,就是守住希望”,所以眼睛睁得圆圆的,半点不敢犯困。

天快亮时,他迷迷糊糊听见溪沟那边有动静,猛地坐起来,举着木棍跑过去,却只看见只偷喝水的野兔,被他一喊,慌慌张张窜进了树林里。王小虎松了口气,蹲在竹筒边,看着水流缓缓淌进地里,心里忽然觉得,这灾年的日子,好像真的像这水流一样,慢慢有了盼头。

等苏晴和村民们来地里时,看见的就是王小虎趴在竹筒边睡着的模样,手里还攥着那根木棍。小丫头轻手轻脚走过去,把自己的小毯子盖在他身上,又蹲在麦地里,突然叫起来:“晴姨!你看!番茄芽!番茄芽长出来了!”

众人围过去,只见菜地的角落里,几株嫩绿的番茄芽刚顶破土层,细细的茎上还裹着种皮,像裹了层透明的纱。小丫头小心翼翼地拨开旁边的土,生怕碰坏了芽儿:“我说会发芽的吧!它真的长出来了!”

苏晴看着那几株小芽,又看向远处溪沟边的竹筒,水流还在静静淌着,晨光洒在上面,闪着细碎的光。刀疤强走过来,拍了拍林野的肩膀:“你看,只要咱们拧成一股劲,啥坎儿都能过去。”

林野笑着点头,弯腰拎起木桶:“走,浇水去!让咱们的芽儿,长得再快些!”

田埂上的脚步声、笑声,混着溪水流过竹筒的“叮咚”声,在晨光里散开。苏晴站在田埂中央,看着眼前的一片嫩绿,心里忽然清楚——这灾年的春天,不是等来的,是大家一起用手刨出来的,用汗浇出来的。而这刚冒头的芽儿,就是好日子的开头,正一点点,往阳光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