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望凝眉 > 第152章 星火燎原砺真金

第152章 星火燎原砺真金(2 / 2)

萧景珩当晚也看到了这份抄本。

他面色冷凝,眸中寒意凛冽:“跳梁小丑,不敢明刀明枪,只会在暗处鼓噪唇舌。瑶儿,此事我来处理,必让这‘江东遗老’闭嘴。”

宓瑶却摇了摇头,按住他的手:“景珩,此事不宜由你直接介入。你若动用权势强压,反而坐实了他们‘牝鸡司晨、倚仗皇子’的指控,更会授人以柄,说你以权干言。他们求之不得。”

“难道就任由他们污蔑中伤?”

“自然不是。”宓瑶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他们要在‘道’的层面论战,我们便与他们论一论这‘道’。《士林清议》并非一言堂,我们能做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她并未选择自己提笔应战——那只会将争论焦点进一步集中在她个人身上。

她请动了江宁几位素有名望、思想较为开明的致仕老臣和书院山长,他们中有人曾亲眼见过“巧艺切磋会”带来的积极变化,对匠人地位的提升、技艺的传承本就抱有同情。

由他们出面,在其他的士林刊物上撰文,从“恤民苦、重实业、兴百工乃强国之本”的角度,论述织造革新之于民生、之于国家的意义,强调女子之才亦可为国所用,并举历史上那些确有建树的女性为例,驳斥“牝鸡司晨”论的狭隘。

同时,宓瑶做了一件更具体也更有力的事。

她让陈匠人组织了一批讲习会中的骨干匠人,将他们这数月来的变化——技艺的提升、收入的增加、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以及他们制作的、明显优于从前的织品实物,连同那些记录着他们学习、思考过程的“匠人手札”精选,一并整理出来。

她不求文采,只求真实。

她让识字的匠人自己讲述切身经历,请书吏润色但不失真意,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些来自最底层最真实的声音散播出去。

“俺以前觉得,手艺就是混口饭吃。现在才明白,这手艺里也有学问,也能琢磨出花儿来。俺家的娃,以前嫌俺是匠户,如今也肯静下心来跟俺学两招了……”

一位老织匠朴实的话语,远比空洞的道理更能打动人心。

“监事教会俺们算成本、看行情,俺现在去交活,心里有底,不怕人蒙了!这日子,有奔头!”

一位年轻织妇的感慨,生动地展现了“赋能”带来的改变。

这些真实可感的故事和实实在在的成果,如同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地冲刷着那些不实之词。

许多中间派的士人乃至一些普通民众,在接触到这些具体事例后,对宓瑶及其推行的革新,态度开始由质疑转向好奇,乃至认同。

这场不见硝烟的论战,持续了月余。

宓瑶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克制,不争一时口舌之快,而是以事实为盾,以成效为矛,步步为营。

她深知,真正要撼动的,并非一两个“江东遗老”,而是那背后根深蒂固的将女子才华与价值禁锢于狭小天地的陈腐观念。

这非一日之功,但她每向前一步,每让一个人看到另一种可能,便是在那坚冰上凿开一道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