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匠师啊,”王副使的语气客气了许多,“柳司制的话你也听到了。日后所内事务,你可多费心。若有需要,可直接来寻我。”
“多谢副使提携,下官定当尽力。”宓瑶依旧谦逊,心中却明白,自己在研习所的处境,从这一刻起,已然不同。
她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被忽视的“关系户”,而是真正拥有了一定话语权的“技术骨干”,并且,她的能力得到了织染局上层的注意。
这既是机遇,也是风险。
站得越高,目光聚集越多,未来的每一步,都需更加如履薄冰。
傍晚散值,宓瑶走出研习所大门。夕阳余晖为京城的灰墙黛瓦镀上了一层金边。
她深吸一口气,并未直接回家,而是拐向了另一条街巷。
那里有一家不大起眼,但口碑颇好的绣坊,名为“巧颜阁”。
坊主是一位姓苏的寡妇,手艺精湛,为人爽利,宓瑶前几次闲逛时曾与她有过短暂交谈,印象不错。
今日,她是带着目的而来的。
苏坊主见是她,热情地迎进内室。
宓瑶也不绕弯子,取出几张自己设计的融合了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简约风格的纹样草图——正是她之前熬夜所绘,但比呈给官方的要更显精巧别致些。
“苏坊主,您看这几样花式,若用在帕子、香囊或是衣裙的边饰上,可还使得?”
苏坊主接过草图,初时只是随意一看,但很快眼神就凝住了。
她仔细端详着那既熟悉又陌生的纹样,线条流畅,构图新颖,配色雅致,于传统中透着一股清新之气,正是眼下京城一些追求时尚的官家小姐、富家奶奶们可能会喜欢的。
“这……宓姑娘,这些图样是……”苏坊主又惊又喜。
“是我闲暇时胡乱画的,想着或许能入您的眼。”
宓瑶微笑道,“若坊主觉得尚可,我想与您合作。我出图样,并负责联系可靠的丝线货源,您负责绣制和售卖。所得利润,我们四六分账,您六,我四,如何?”
她给出的条件相当优厚,将主要利润和经营风险都给了苏坊主。
苏坊主是精明人,立刻意识到这些独特图样的价值。
若能独家经营,必能吸引客源。她略一思忖,便爽快应下:“宓姑娘信得过我,我自然不能推辞!就按姑娘说的办!”
两人又仔细商议了些细节,定了初步契约。
宓瑶并未透露自己官身,只说是家中与织造有些渊源。
离开巧颜阁,华灯初上。
宓瑶走在熙攘的街道上,心中渐渐明朗。
官方的研习所,是她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获取信息技术和一定程度庇护的平台。
而民间的合作,则是她积累财富、试探市场、悄然播撒种子的另一条路径。
柳司制的赏识,为她打开了向上的一道门缝;而与苏坊主的合作,则为她铺设了向外延伸的蹊径。
京华之地,水深浪急,她不能只靠一条船。
唯有官民两条腿走路,方能在这复杂的格局中,一步步走出属于自己的宽广天地。
前路依旧迷雾重重,但至少,她已不再是刚入京城时,那个只能被动等待安排的宓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