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触细腻,意境悠远,既展示了“才学”,又不会过于“惊世骇俗”引人怀疑。
聚会伊始,几位小姐还显得有些拘谨,言谈间不免带着几分对近期风波的好奇和探究。
沈清辞只轻描淡写地将宫中经历一语带过,重点则放在品评画作、探讨诗词上。
其见解之精妙、态度之诚恳,很快便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她并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引导话题,从诗词画作,渐渐聊到各家闺中趣事,再到些许无关痛痒的家中烦恼——
比如某位小姐感叹家中庶务繁杂,母亲欲让其学习管家却无从下手;另一位则提及家中藏书楼管理混乱,想寻本古籍甚是困难……
沈清辞认真倾听,偶尔插言,分享一两点自己“打理小院”或“归类书稿”的“浅见”,言语间不经意流露出些许超越寻常闺秀的条理和逻辑,却巧妙地包裹在谦逊好学的姿态之下。
她仔细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筛选着那些眼神中除了闲适之外,还藏着一丝对知识、对能力、或对改变现状有微弱渴望的同伴。
聚会的气氛逐渐融洽,一种基于才学交流的微弱却真实的联结悄然建立。
送走客人后,沈清辞并未放松。
她让柳嬷嬷留意着,之后几日,哪位小姐送来了回礼或答谢的信笺,信中语气如何。
她需要判断哪些人可能发展为更深入的“盟友”。
与此同时,另一张网也开始悄然编织。
她通过柳嬷嬷,以“感激昔日仗义执言”、“小姐赏赐”等由头,小心翼翼地接触府中那些地位不高、却可能听到些风吹草动的仆妇——
比如守二门的婆子、负责采买浆洗的媳妇子、甚至在王氏院中做粗活却耳聪目明的小丫鬟。
给予的不过是些不值钱的吃食、几文赏钱,或者一句体己的关心,换取的是看似零碎无用的信息:
今日外院来了哪些客人、夫人见了谁、府中最近采买了什么特别的东西、哪房的下人又闹了矛盾……
信息如同涓涓细流,缓慢地汇入沈清辞的耳中。
她让柳嬷嬷默默记下,并不急于分析,只是先积累起来。
她知道,这张情报网脆弱而初级,但它是一个开始。
知识、人脉、信息——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才是目前阶段她最能安全积累的资本。
夜深人静时,她会独自在灯下,将白日听到的碎片信息与记忆中的人物关系、事件线索一一对应,尝试拼凑出侯府乃至京城更广阔的权力图谱和动态。
属于“陆铮”的分析能力和宏观视角,在这一刻与她“沈清辞”的切身经历完美结合。
她就像一只经历风暴后重新织网的蜘蛛,极富耐心,悄无声息。
表面波澜不惊,暗地里,新的潜流正在滋生、蔓延。
卧薪尝胆之路,自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