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的拍摄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稳步推进。片场内,顾言琛和沈清玥是配合日益默契的搭档,每一个眼神交汇都藏着只有彼此才懂的电流;片场外,他们是需要时刻警惕、保持距离的“普通同事”。这种“双重生活”让顾言琛那颗本就习惯于缜密思考的心,运转得更加精密。
他对沈清玥的在意,像无声渗透的泉水,早已浸润了他所有的决策和行动。只是,这份在意被层层包裹在专业、礼貌甚至偶尔刻意维持的疏离之下,除了他自己和极少数被他信任且需要执行指令的人,无人知晓。
第一个危机,来得悄无声息。
那是一个收工后的深夜,顾言琛正在房间看第二天要拍的剧本,杨睿拿着平板,面色有些凝重地走了进来。
“言琛,你看这个。”杨睿将平板递过去。
屏幕上是一个以爆料辛辣、真伪参半着称的八卦周刊的内部选题会纪要截图。其中一个被标红的选题赫然写着:“【独家深扒】‘清冷影后’沈清玥人设崩塌?剧组耍大牌,为难新人演员!”
佳”NG多次,让全组苦等;对戏时对一位新人女演员“言辞苛刻”,疑似打压后辈;甚至还有一张模糊的远景图,是沈清玥坐在休息椅上,助理小雨正蹲着为她整理戏服裙摆,配文暗示其“高高在上,视助理如佣人”。
顾言琛的眉头瞬间锁紧,眼神冷了下来。他太了解这个圈子的运作规则了。这些断章取义的“证据”,配合煽动性的文字,一旦发布,足以在沈清玥兢兢业业经营多年的良好口碑上,泼上一盆难以完全洗清的污水。那个新人女演员他也略有印象,演技生涩,沈清玥那天的确在导演的默许下,以自己的经验对她进行了一些指点,言辞或许直接,但绝无恶意,更谈不上“打压”。
“消息来源可靠?”顾言琛的声音听不出波澜,但熟悉他的杨睿能感觉到那平静下的寒意。
“老狗那边透过来的,他们周刊下周出街。应该是有人想搞点动静,要么是针对沈老师本人,要么是想给《星辰大海》泼脏水,顺便赚一波流量。”杨睿分析道。所谓“老狗”,是他们在媒体圈的一个长期线人,消息灵通。
顾言琛沉默了片刻,指尖在平板边缘轻轻敲击。直接出面警告?不行,那只会把焦点引到他和沈清玥的关系上,正中对方下怀。通过官方团队发律师函?流程太慢,且容易陷入扯皮,即便最后赢了,负面印象也已经造成。
他抬起眼,看向杨睿:“睿哥,我记得你提过,这家周刊的母公司,最近正在谋求新一轮融资,接触的资方里,有‘盛景资本’?”
杨睿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对,盛景的负责人张总,跟你私交不错,去年还投资了你参与的那个文艺片基金。”
“帮我约张总通个电话,现在。”顾言琛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不必提具体事由,就说我有个关于他们拟投资标的物的‘小建议’。”
杨睿瞬间明白了顾言琛的意图。这不是粗暴的施压,而是更高级的、基于商业逻辑的“提醒”。由顾言琛这个与资方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局外人”,以一种看似无意的方式,点出目标公司旗下媒体存在“内容风险高、易引发不必要的舆论争议”的问题,远比任何直接的对抗都更有效。
电话在五分钟后就接通了。顾言琛的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聊家常,感谢对方对文艺基金的支持,顺便关切了一下对方的投资近况。在听到对方提及那家周刊的母公司时,他仿佛才想起来似的,用略带担忧的口吻说:“张总,这家公司旗下的媒体……风格好像比较激进?我最近好像听到些风声,他们似乎在准备一些关于我正在合作的剧组的不太负责任的报道。现在舆论环境敏感,这种内容风险,不知道贵司在做尽调时是否充分评估了?”
他没有提及沈清玥的名字,只模糊地说是“合作的剧组”,但意思已经传达得足够清晰。电话那头的张总是个聪明人,立刻表示了感谢,说会“重新评估这方面的风险”。
第二天,杨睿就收到“老狗”的消息,那个关于沈清玥的负面选题被高层紧急叫停,已经排版的内容被全部撤下。一场即将袭来的风波,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被顾言琛化解于无形。沈清玥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她曾在悬崖边被轻轻拉回。
第二次出手,是因为私生饭。
那段时间,沈清玥明显感觉到似乎有辆车在不远不近地跟着她的保姆车,酒店房间门口也出现过来历不明的花束和信件。莉娜加强了警惕,但对方行踪诡秘,难以抓住实质证据,报警也缺乏由头,只能叮嘱沈清玥和小雨多加小心。
这种被窥视的感觉让沈清玥有些心神不宁。在一次拍摄间隙,她和小雨低声讨论这件事时,眉宇间不经意流露出的那一丝困扰与疲惫,被不远处的顾言琛精准地捕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