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地震(1 / 2)

夜间。

南河根据地的百姓经过白天的劳作已经熟睡。

华夏军占领南河的这几天,不论是新成立的第一建设兵团,还是全体南河的百姓。

无一例外的都在进行大建设,在明末这个时代,如果说战争和朝廷的压迫是让百姓喘不上气的话,那自然灾害才是彻底断了百姓的生路。

整个明末的自然灾害多到让人瞠目结舌。

从崇祯三年起便开始有旱灾的记载。

崇祯五年干旱造成的饥荒在全国蔓延、崇祯八年出现了严重的蝗灾、崇祯十年再次出现大规模的旱灾,且这次旱灾持续时间长达七年之久。

最严重的灾情发生在崇祯十三年夏的山鲁西部,饥民剥食树皮,最后不得不吃腐尸而活命。

在山鲁西北部的商业城市临清,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烈情况。次年夏,饥荒向南蔓延至长江三角洲。

干旱和饥荒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瘟疫,崇祯六年、崇祯八年和崇祯十二年都有关于瘟疫的记载。

最严重的瘟疫发生在崇祯十三年的陕秦,据当时的官员统计,疫情结束后,该省的人口死亡率高达80%-90%。尽管这一数字有夸大的成分,但却真实的反映了疫情的严重性。

因此,在智囊团的规划下,盲目的将所有地盘全部吃进去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中海自占领开封方圆百公里,仍坚持实施三步走计划。

即先拿下南河,将南河治理好后,逐步吸引天下的难民前来,随后稳步推进边界,将晋、鲁、皖、秦、鄂等地收入囊中,最后才是全国。

只有打下一处,彻底的治理一处,才能真正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南河根据地也在贯彻落实这项方针,先将田地分给百姓,在以工代赈,大力修建水渠缓解旱情。

虽然已经度过耕种的时节,但华夏军还是将现代改良的耐旱、耐寒的种子,如红薯、土豆等高产且易活的作物分发给百姓,指导他们种植,

这些作物不需要很大的土地,哪怕是房前屋后的一小块土地都能有不错的收获。

并且新建的化肥厂也开始投产,百姓们凭借劳作记作工分也可兑换。

此外,地震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南河地带处于北方,房屋大多是茅草屋,用泥土和茅草搭建,墙壁以夯土为主,屋顶覆盖茅草。

这样的房子,哪怕是小小的地震都不能经受。

根据史书记载,崇祯十五年的六月初三半夜,就有一场六级大地震在晋西、南河、陕秦三省发生,史称平陆大地震。

初四日,晋西安邑地震,从西北起,声如雷,官民庐舍俱倒。

晋西省临晋、垣曲、解州、沁源、阳城、壶关、夏县、垣曲;陕秦省潼关卫;南河省河内、武陟、绳池、陕州、阌乡等州县,均受到波及。

这次地震地跨三省数十州县,连震不已,初九又震,十三日又震,以至数十日方才停止。

为了应对这次地震,华夏军自从进入明末世界那天起就开始筹备。

通过上次轰轰烈烈的大建设,开封城附近的民居整体改造,采用砖厂产出的砖石重新建造,基本已经改造完毕。

根据专家的检测,六级地震的危害已经不大。

刚刚纳入掌控的新领地,经过数天的时间和无数民工的努力,南河省内可能会遭遇地震的几个地区,民房改造还不到一半。

时间实在是太过于紧迫,如果不是前期在开封大建设时期培养了许多熟练工人,恐怕这么短的时间连一半都完不成。

华夏军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做好地震来临的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