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武振邦在西澳和空间构筑着未来蓝图的同时,远在西伯利亚的谢尔盖委员,正真切地感受着经济这把“软刀子”带来的,深入骨髓的寒意与割裂感。
克里姆林宫最初的狂喜和赞誉,如同西伯利亚的夏日一样短暂。
随着武振邦主导的“期货压预期”战略在全球能源市场持续发酵,北苏赖以生存的能源出口收入开始显现疲态,预期的巨额外汇并未如雪片般持续飞来。
原本指望依靠萨哈林交易资金启动的多个大型重工业和技术升级项目,因为后续资金短缺而陷入停滞或缓慢推进的泥潭。
这为谢尔盖的政敌,尤其是那位一直虎视眈眈的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委员,提供了绝佳的攻击弹药。
在一次决定下个五年计划资源分配的高级闭门会议上,彼得罗夫不再掩饰他的锋芒,他直接将一份经济数据报告摔在桌上,目光锐利地指向谢尔盖: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同志,萨哈林的交易确实为我们赢得了喘息之机。
但是,然后呢?我们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整体能源收入不升反降!你承诺的产业升级如同海市蜃楼,我们庞大的工业机器依然在低效运转,甚至因为缺乏资金而开始生锈!”
他环视在场的其他委员,声音提高八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某些同志的战略眼光似乎出现了偏差。满足于一次性变卖祖产,却无力开拓新的、可持续的财源!甚至……对南盟后续提出的、能够极大缓解我们当前财政困境的深化合作提议,表现得犹豫不决、消极应对!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真正的动机是什么?是能力问题,还是……忠诚问题?”
“忠诚”二字,如同冰锥,狠狠刺入谢尔盖的心脏。
他猛地抬头,想要反驳,却看到克里姆林宫最核心的那位人物,眼神深邃,面无表情,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并未出言制止彼得罗夫。这种沉默,比任何直接的斥责都更让谢尔盖感到恐惧。他知道,最高层的猜忌已经种下。
会后,一份没有署名但意思明确的“建议书”被送到了谢尔盖手中。内容直指东西伯利亚几处巨大的、尚未开发的油气田储备。
并“提醒”他,南盟方面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带着诚意的投资兴趣”。“建议书”最后强调,国家需要的是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实干家,而非空谈理想的保守者,希望他“认清形势,拿出魄力”。
压力不仅来自莫斯科。他苦心经营的西伯利亚工业集团内部,也开始出现裂痕。
那些依靠萨哈林交易保住位置和利益的管理层,在目睹了集团整体利润因传统市场萎缩而持续下滑后,私下里的抱怨声越来越大。
“委员太固执了,为什么不能继续和南盟合作?他们给的是真金白银!”
“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工厂都要停工了,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听说克里姆林宫对我们很不满……再没有新的资金注入,恐怕……”
这些声音,如同细小的冰裂,在他权力基座的底部蔓延。
他感觉自己正被孤立,被架在火上烤。
一边是克里姆林宫越来越不耐烦的催促和隐含的威胁,一边是内部人心浮动的现实压力,而前方,是南盟那张看似通往生路、实则不知深几许的网。
他再次站到办公室那扇巨大的窗前,窗外是西伯利亚无边无际的黑暗和凛冽的寒风。
他想起了大清洗时期那种朝不保夕的恐惧,与此刻的处境何其相似!只不过,当年的屠刀是明晃晃的NKVd,而现在,却是无形无质、却又无处不在的经济规则和权力倾轧。
他个人的忠诚,在那场浩劫中早已被打磨得只剩下生存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