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藩的思想蜕变,迅速体现在了《龙之途》的筹备工作中。
他不再被动等待编剧和导演的方案,而是成为了创作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他与编剧团队进行了无数次激烈的讨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这里,主角面对挑衅,不应该直接以暴制暴!”
李振藩指着剧本初稿的一段情节,目光灼灼,
“他应该有一种东方式的克制与智慧。可以先以步法和身法化解对方的攻势,展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善境界。
真正的强大,在于控制局面,而非仅仅摧毁对手。”
编剧是一位来自港岛、经验丰富的老手,起初对这位年轻演员的“指手画脚”颇感不悦。
但在李振藩结合武学哲理、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人物心理和动机后,老编剧逐渐从抵触变成了叹服。
他发现,李振藩所追求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戏剧张力和人物光芒。
同时,在动作设计上,李振藩也带来了革命性的想法。
他摒弃了当时华语动作片常见的、略带舞台感的程式化打斗,提出要“真实、凶狠、高效”,但同时又要充满“节奏感与韵律美”。
“动作不应该仅仅是打斗,”
他在动作设计会议上阐述,“它应该是人物情绪的延伸,是剧情的一部分。愤怒时的动作应该刚猛暴烈,沉思时的防守应该圆融绵密,领悟时的爆发应该如雷霆乍现。”
他甚至提出了一个核心意象——“水”。
“振邦兄让我领悟到,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刚硬,而是像水一样。
水无常形,随方就圆,既能穿石,也能载舟。我们的动作设计,也应该如水一般,流畅、适应性强、且蕴含着无坚不摧的潜在力量。”
他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在演武堂里,他与武振邦特意为他招募的几位来自不同流派,包括一位北派的拳师和一位擅长地面缠斗的格雷西家族旁支的陪练一起,反复磨合、设计动作。
他不再拘泥于咏春的摊、膀、伏,而是博采众长,将各种技巧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兼具速度、力量、实效性与独特美学的全新打斗风格。
武振邦提供的动作捕捉系统,则帮助他不断微调动作,确保在镜头前达到最震撼的视觉效果。
夏梦作为制片人,敏锐地意识到了李振藩所创造的价值。
她顶住了剧组内部一些关于“进度”和“成本”的压力,坚决支持李振藩进行这种“费时费力”的探索。
她对武振邦说:“振藩现在不是在拍一部简单的动作片,他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电影语言。”
武振邦对此乐见其成,并给予了最大程度的资源支持。
他甚至抽空观看了一些动作设计的样片,给出了极为专业的点评。
武振邦和李振凡切磋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片场上、练功室、甚至帕姆泉堡院子的草地上。
“振藩,你那个连续低扫接转身后蹬的动作,发力链条还不够完美。试试将重心转换再提前零点一秒,力量传导会更顺畅,视觉效果也会更具爆发力。”
李振藩依言尝试,效果果然提升显着,他对武振邦的敬佩更是无以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