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舰队的损失是惨痛的,而西澳人这次展示的能力,更证明了他们拥有我们无法企及的战略优势。
继续在远东、在欧洲与他们进行正面地缘对抗,是极其不明智的!
那个南亚的亚旭总统,他不在乎常规的军事规则,他是在用更高维度的力量跟我们对话!”
北苏的领导人们意识到,这个突然崛起的势力,其威胁性甚至可能超过了传统的对手阿美。
因为阿美的行为模式是可以预测的,而南亚,他们行事肆无忌惮,手段鬼神莫测。
微妙的变化与合作的试探
于是,冷战棋盘上出现了极其诡异的一幕。
原本剑拔弩张、在全球各个角落进行代理人战争和军备竞赛的两大巨头,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收敛其咄咄逼人的锋芒。
原本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激烈交锋的代理人冲突,热度悄然降温。
北苏减少了对某些反美武装的公开支持,阿美也放缓了对某些北苏势力范围的渗透步伐。
一种心照不宣的“谨慎”开始在两大阵营间弥漫。
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涌向西澳的“合作”暗流。
阿美商务部率先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就“风光能发电技术”的引进进行“建设性对话”,并暗示可以放宽对“某些特定领域”的出口管制。
几家与阿美政府关系密切的财团,更是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希望在矿业、农业乃至“某些新兴科技领域”与西澳进行深度合作的意愿。
北苏的动作同样不慢。其外贸部门提出,可以用远低于市场价的“友好价格”,长期向西澳供应石油、天然气以及某些稀有金属。
希望能换取“蜂巢物流网络”在其远东地区的有限使用权,或者“某些不涉及核心机密的民用工业技术”。
甚至连欧罗巴洲各国,也纷纷派出了规格极高的经贸代表团访问南亚地利共和国和西澳,洽谈的范围从传统的商品贸易,迅速扩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一时间,西澳这个偏居一隅的势力,竟然成了冷战两极竞相拉拢的“香饽饽”。
帕姆泉堡的通讯中心开始前所未有的忙碌起来。
武振邦并没有亲自参与。
所有代表团,大多由亚旭总统、老戴维以及新组建的外贸团队出面应对。
他只在幕后定下基调:合作可以,但核心技术不转让,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并且,西澳必须掌握主导权。
“他们怕了。”秦若雪在一次内部会议后,对武振邦说道,
“‘方天画戟’让他们意识到,跟我们玩零和游戏,他们输不起。”
武振邦站在窗前,看着远方天空中一架正在测试的新型无人机,淡然道:
“恐惧是合作的催化剂之一。但我们不能只靠威慑。接下来,该让他们看到,与我们合作,能带来实实在在、他们无法拒绝的好处了。”
冷战的天平,因为武振邦这只“蝴蝶”的振翅,已经开始发生微妙的倾斜。
一个全新的、三足鼎立乃至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孕育之中。
而武振邦,正稳稳地站在这个风暴眼的中心,从容地布局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