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大力援建海蒂(1 / 2)

“泛南亚战略互助同盟”的倡议,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产生了微妙而持续的吸引力。

尽管美苏两大巨头心怀警惕,极力暗中阻挠和分化。

但对于众多长期在冷战夹缝中挣扎、渴望自主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南亚共和国抛出的这根橄榄枝,伴随着“方天画戟”那令人敬畏的迷雾,无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纽约,联大会议。

南亚和西澳的外交官们异常忙碌。

亚旭总统和戴维总统遵循武振邦的指示,继续上演着“长袖善舞”的双面戏码:

对美苏私下传递缓和与分化信号,公开场合则大力宣扬同盟的“和平发展”宗旨。

效果是显着的。虽然美苏施加了巨大压力,警告其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国家不要加入。

但仍有一些国家顶住压力,或出于对武振邦集团实力的看好,或出于对美苏的不满,或单纯为了获取经济实惠,选择了加入或至少成为观察员国。

其中,海地的表现最为抢眼。

让-皮埃尔·雷纳德政权几乎是在倡议提出的第一时间就递交了加入申请,并成为同盟宪章的首批签署国之一。

他在公开场合极度狂热地赞扬振邦集团和南亚是“照亮海地未来的灯塔”,并将加入同盟描述为“遵从神灵指引、走向复兴的唯一道路”。海地成为了同盟在美洲的第一个支点,其象征意义巨大。

几个长期受阿美压制、寻求更大自主空间的加勒比海及中美洲国家。

· 数个对北苏心生不满、或希望摆脱单一依赖的非洲国家。

· 东南亚地区一些希望在中美之外寻找新平衡点的小国纷纷加入同盟。

同盟的初步框架得以建立,虽然成员实力参差不齐,但地理分布上却初步形成了对美苏传统势力范围的零星渗透和牵制。

海蒂,太子港及北部沿海地风光能援建项目启动

武振邦兑现了他的承诺,开始将海蒂作为重点扶持的“样板工程”。

这一次,聚焦于能源——现代国家的血液。

一支由西澳和南亚工程师、技术人员组成的庞大队伍,在神盾安防人员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开进海地。

与之同来的,是星轮航运源源不断运来的、在这个时代显得过于先进和大量的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光伏板以及配套的智能电网设备。

海蒂复兴计划,能源独立篇章”正式启动。

海蒂位于北纬18°-20° ,属热带气候,光照强且全年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

同时受东北信风影响,沿海和高地风力稳定,具备发展风能的基础条件。

地处热带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年日照时数约2400-28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较高,适合建设光伏电站。

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受信风持续影响,风速常年维持在5-7米\/秒,符合并网风电开发的基本风速要求(通常需≥3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