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那一声撼天动地的巨响,以及随之而来完全无法用现有科学理论解释的“无轨迹”全球打击模式。
如同一声晴空霹雳,重重地劈在了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巴黎等所有世界强权的心脏之上。
最初的震惊和难以置信迅速被一种深入骨髓的战略焦虑所取代。
阿美五边大楼和兰利总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和紧张氛围之中。
专家们夜以继日地分析那少得可怜的数据(爆炸当量、地点、时间,唯独缺少飞行轨迹)。
所有的弹道导弹模型和早期预警理论在“方天画戟”面前都成了废纸。
情报部门被严厉斥责为严重的“情报失败”,竟然让南亚在他们眼皮底下发展出如此颠覆性的武器系统而一无所知。
阿美的帅哥总统紧急召集国家安全会议,会议基调从怀疑转向了最严重的担忧。
“我们必须假设对方拥有并可能使用这种能力!”成为共识。
结果便是,原本用于国内民生、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的大笔预算被毫不犹豫地划拨给国防部。
一系列新型洲际弹道导弹(Icb)、潜射弹道导弹(SLb)、以及最重要的——反导系统的研发计划被大幅提前并注入巨额资金。
国会山上,“确保本国不受‘无轨迹导弹’威胁”成了两党罕有的一致共识,军火商的游说变得前所未有的顺利。一场针对未知威胁的、耗资空前的军备竞赛被武振邦一手点燃。
在对南亚共和国的态度上,阿美展现出了近乎180度的转弯。
之前的不屑一顾和暗中打压迅速被一种谨慎的、甚至带有一丝讨好的“尊重”所取代。
国务院高级官员通过非正式渠道,向帝力方面传递信息,称赞南亚的“科技奇迹”。
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新的对话,包括技术交流和经济合作。
先前在马志强事件中的强硬姿态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避免进一步刺激这个突然拥有“末日武器”的陌生对手的小心翼翼。
克里姆林宫的反应同样剧烈,但带着其独特的斯拉夫风格。
技术震惊与模仿焦虑: 北苏的军事专家同样无法解释“无轨迹”技术,这让他们在震惊之余倍感挫败。
赫鲁小夫等领导人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强装镇定,指责这是“帝国主义的又一次谎言”,另一方面却紧急下令苏联的科研机构(特别是神秘的“Sharashka”设计局)
不惜一切代价研究“类似原理”的武器,绝不能在新一轮战略平衡中落后。资源同样向军事领域严重倾斜。
一向傲慢的老毛子迅速调整了对南亚的策略,试图利用这个机会拉拢这个突然出现的、可能改变美苏争霸格局的“第三方”。
他们大幅增加了对南亚的经济和技术援助(虽然南亚看不上),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更积极地支持南亚的立场,试图将南亚拉入社会主义阵营,至少使其保持中立,共同对抗阿美。
欧洲主要大国的心情则更为复杂。
他们既担心南亚这种无法预测、无法防御的武器带来的普遍安全威胁,也更担心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因此加速军备竞赛,导致世界更加不稳定,甚至将欧洲再次推向对抗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