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一切正以时间加速的方式铺展,秦若雪盯着那如同快进镜头般的“生态演化”,忍不住开口:
“一个微型生态圈就这么成了?可这里没有自然风,植物怎么授粉?”
武振邦说道:“你忘了热力学基本规律——白天穹顶透光时,地表吸收热量升温,空气密度变低;入夜后光线被阻隔,温度快速下降,空气收缩下沉。
只不过这边区域比较小,形成的风可能没那么大,但对于相邻的植物授粉应该是足够了。”
话音刚落,密闭空间里果然泛起气流——不是狂风,而是每秒0.5米左右的稳定气流,刚好能让草本植物的花序轻轻触碰,又不会吹散珍贵的水分。
更关键的是,这片沙漠里本就存在的昆虫正借着时间加速繁衍生息:
不耐湿润的个体自然淘汰,而沙漠蝗和沙蟋却进化出更厚的外骨骼锁住水分,它们爬过花蕊时带起的花粉、排泄的粪便,恰好成了授粉和养分循环的“天然媒介”。
秦若雪调出传感器数据:氧气浓度稳定在21%±0.5%,湿度保持在45%(沙漠植物最适区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从初始的0.3%升到1.2%——这是微生物分解昆虫粪便和枯枝的直接成果。
但平衡很快迎来第一次考验:沙拐枣凭借高度优势遮蔽光照,下方的刺旋花因光合作用不足逐渐枯萎。
“这是种间竞争的自然结果,”武振邦适时投放了十只沙漠羚羊,“食草动物的取食偏好会调节这种失衡——它们更喜欢啃食沙拐枣的嫩枝。”。
食草动物的介入使沙拐枣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原本处于弱势的刺旋花,又肉眼可见的开始茂盛了起来。
可随着时间的快速流逝,食草动物的繁殖开始越来越多,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够养活百十只食草动物,植物明显的不够用了。
“该引入顶级消费者了。”
秦若雪迅速反应过来。两只沙漠狐被放入后,羚羊数量在沙漠湖的猎杀下,降到十五只,植被开始恢复;
而当狐的数量增至五只,羚羊不足以支撑捕食需求时,弱势个体自然饿死,最终稳定在“2只狐+15只羚羊”的平衡态
这正是生态链“上行控制”(植物资源限制食草动物)与“下行控制”(捕食者限制食草动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看,”武振邦指向封闭空间,“只要初始环境稳定(温度、水分可控),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馈’自我调节:
植物太多,食草动物就会增多;食草动物太多,食肉动物就会抑制它们;食肉动物过剩,又会因食物不足减少——这就是自然的自洽逻辑。
封闭空间形成了无人干涉的自循环,而这一切只需要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封闭空间和一些水。
秦若雪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造物神奇,原来人类只要不去过度的破坏平衡,大自然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
“错,人类的出现,作为最顶级的消费者的确会破坏平衡,但他们也是大自然自我调节能力的一环”武振邦严肃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