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规划
回程的火车上,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改革方案。
“我建议分三步走,”杨帆在笔记本上写着,“第一,优化现有门店,引入会员制试点;第二,筹备大型超市项目;第三,发展自有品牌。”
楚瑶补充道:“还要加强员工培训。我看到那些外资企业的员工,专业知识都很扎实。”
林薇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景色,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我们要做的不是模仿,而是创新。把先进的理念与宋氏的特色结合起来。”
她想起婷婷说的一句话:“未来的零售业,既要规模效益,也要个性服务。我们要做大做强,但不能丢掉‘人情味’这个根本。”
理念的冲突
回到宋市后,新的发展规划在管理层引起了激烈争论。
“开大超市?我们哪有那么多资金?”宋卫国首先反对。
“会员制?顾客愿意先交钱吗?”李大明也表示怀疑。
连一直支持改革的宋建国都犹豫:“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
面对质疑,林薇展示了考察时拍摄的照片和数据。
“看看这些数字,”她指着投影幕布,“外资超市的坪效是我们的两倍,人效是我们的1.5倍。不是我们做得不好,是时代在进步。”
楚瑶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服大家:“如果我们不改变,等到这些外资企业进入宋市,我们还有竞争力吗?”
最有力的说服来自杨帆的测算报告:“根据数据分析,如果我们能实现报告中提到的效率提升,三年内利润可以翻一番。”
试点启动
经过充分讨论,宋氏决定启动“未来商店”计划。第一个试点选在市中心的一家老店,进行升级改造。
改造过程并不顺利。新引入的货架系统需要重新培训员工,会员制度遭到老顾客的质疑,甚至连新的收银系统都频频出现故障。
“看吧,我就说不行。”李大明私下抱怨。
但在林薇和楚瑶的坚持下,改革继续推进。她们亲自在门店指导,听取顾客反馈,不断调整优化。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随着会员专属优惠活动的推出,越来越多的顾客开始接受新的购物模式。更让人惊喜的是,会员的客单价比普通顾客高出40%。
“这个数据很有说服力。”杨帆在月度会议上说。
长远规划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宋氏开始规划更大的发展蓝图。
林薇提出了“三级发展”战略:社区便利店满足日常需求,标准超市服务家庭采购,未来还要发展大型综合超市。
楚瑶则专注于品牌建设:“无论是哪种业态,都要坚持宋氏的品质和服务。”
杨帆负责的具体规划更加大胆:准备在城郊拿地,建设宋氏第一个仓储式会员店;同时启动数字化改造,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这些规划在董事会获得通过时,标志着宋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传承的新意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变革中处处可见婷婷的影子。她的报告不仅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人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以前总觉得自己经验丰富,”林薇在一次家庭聚会上说,“现在才知道,要经常向年轻人学习。”
宋卫国也感慨:“要不是婷婷的那份报告,我们可能还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打转。”
最让婷婷感动的是,公司决定设立“创新基金”,专门支持员工的创新想法。第一个获得资助的项目,就是她在报告中提到的“社区服务中心”概念。
未来的视野
年底的战略会议上,林薇展示了全新的企业愿景:
“未来五年,我们要成为区域性零售龙头企业;十年内,要打造出全国知名的零售品牌。”
这个目标在以前看来可能遥不可及,但现在,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
楚瑶在总结时说:“婷婷为我们打开了未来的视野。现在我们知道,零售业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只要我们保持学习的心态,勇于创新,就一定能抓住机遇。”
窗外,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而在宋氏集团内部,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从一间小卖部到现代化企业,从宋家屯到展望全国,宋氏的视野正在不断拓展。而这一切,都源于保持开放的心态,源于敢于正视差距,源于对未来的清晰认知。
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但有了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将走得更加坚定。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