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抄袭与模仿(1 / 2)

三月的一个周六清晨,木兰服饰旗舰店里人头攒动,店长老陈却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顾客。几个看似普通的中年妇女在店内徘徊,既不试穿也不购买,而是用笔记本快速记录着服装的款式细节,甚至有人偷偷用相机拍照。

楚总,我觉得这些人不对劲。老陈在电话里向楚瑶汇报。

楚瑶立即警觉起来:先不要打草惊蛇,注意观察她们还做了什么。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类似的情况在多家门店陆续出现。与此同时,市场部的小王在周边县市考察时,带回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在距离宋市仅三十公里的柳县批发市场,已经出现了与最新系列惊人相似的服装,价格只有正品的三分之一。

初现端倪

楚瑶亲自驱车前往柳县。在嘈杂的批发市场二楼,她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整整一排摊位都在销售仿冒的服饰,粗糙的仿制品上甚至堂而皇之地使用着与相似的商标。

来看看最新款木兰服装!一个摊主热情地招呼楚瑶,都是广州来的货,跟正品一模一样,价格只要三分之一!

楚瑶强压怒火,买了几件仿制品带回公司。设计团队拆开这些衣服后发现了更多问题:面料廉价,做工粗糙,线头随处可见。

这完全是在毁我们的品牌!设计总监气愤地说。

更严重的是,已经开始有顾客拿着仿制品到门店投诉质量问题。一位老顾客失望地说:我花了正品的钱,在别处买到了这种劣质货,你们要管管啊!

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桌上摊开的仿制品与正品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必须立即采取法律行动。法务顾问建议。

宋卫国却持不同意见:打官司耗时耗力,等判决下来,市场早就被搅乱了。

李大明提出了更现实的担忧:这些仿制品价格这么低,肯定会分流我们的客户。特别是那些价格敏感的顾客...

楚瑶沉默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最后开口:这件事不能简单看待。有人模仿,说明我们成功了。但如何应对,考验的是我们的智慧。

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与其把精力放在追查仿冒者上,不如加快我们自己的创新速度。让他们永远跟不上我们的步伐。

创新提速

设计团队开始了创新加速计划。楚瑶要求将新品研发周期从三个月缩短到一个月,同时设立了创新实验室,专门研发独特的面料和工艺。

我们要做别人无法轻易模仿的东西。楚瑶对设计团队说。

第一个突破来自一位年轻设计师的灵感。她建议将传统的刺绣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开发出光影刺绣——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不同图案的特殊工艺。

这种工艺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艺,小作坊根本模仿不了。技术员兴奋地报告。

与此同时,楚瑶启动了木兰密码计划。他们在每件正品服装的标签内嵌入了特制的防伪芯片,顾客可以通过门店的专用设备验证真伪。

渠道整顿

为了遏制仿制品的泛滥,楚瑶决定对销售渠道进行彻底整顿。

首先,她收回了所有非直营渠道的销售权,改为授权经营模式。每个授权经销商都必须签署严格的协议,保证不销售仿制品。

其次,她建立了木兰认证体系。顾客只有在授权门店购买的产品才能享受售后服务和会员积分。

我们要让顾客明白,买正品不仅仅是买一件衣服,更是买一份保障和体验。楚瑶在经销商大会上说。

价格策略调整

面对仿制品的低价竞争,销售部建议降价应对。但楚瑶坚决反对。

降价就是在承认我们的产品只值这个价。她说,我们要做的是让顾客理解为什么我们值得更高的价格。

他们推出了价值体验活动:在门店开设面料知识课堂,向顾客讲解不同面料的特点;举办工艺展示日,让顾客亲眼看到一件衣服的制作过程;甚至还邀请顾客参观设计工作室。

这些活动让很多顾客明白了正品与仿制品的本质区别。原来一件好衣服有这么多讲究,一位顾客感慨地说,以后还是买正品放心。

品牌故事深化

楚瑶意识到,仿制品能模仿款式,却模仿不了品牌的内涵。她决定进一步深化的品牌故事。

市场部收集了近百位真实顾客的故事,将这些现代花木兰的奋斗经历制作成系列短片。有一位单亲妈妈穿着套装重新走上职场的故事,特别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