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趁热打铁:“好,那就这么定了。顾问委员会由爸妈担任荣誉主席,卫国担任主任委员,其他部门老主管都是委员。杨总监担任委员会的特邀顾问,负责培训工作。”
会后,林薇单独留下杨帆。
“杨总监,我知道这个安排可能不符合你理想中的管理模式。”林薇诚恳地说,“但中国企业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家族企业,不能简单照搬西方那套。”
杨帆推了推眼镜:“说实话,我确实有些担心。不过,今天会上您母亲的表现让我很惊讶。”
林薇微笑:“我妈妈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有智慧。她最近一直在学习企业管理知识,进步很快。”
“看得出来。”杨帆点头,“也许我真的应该更开放地吸收本土管理智慧。”
第二天,林薇亲自找到李大明等人,把成立顾问委员会的消息告诉他们,并诚恳地挽留。
“大明,你们是公司的功臣,公司需要你们的经验。”林薇真诚地说,“顾问委员会就是要发挥你们的长处,帮助公司少走弯路。”
李大明还有些犹豫:“林总,不是我们不识好歹,实在是...觉得被嫌弃了。”
“怎么会?”林薇拿出准备好的聘书,“这是顾问委员会的正式聘书,你们是创始委员。公司的重要决策,都需要听取你们的意见。”
看着精美的聘书,李大明等人的态度软化了。
一周后,企业发展顾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召开。
让人意外的是,赵金凤做了充分准备。她拿着自己整理的笔记,首先发言:
“我研究了杨总监的改革方案,大部分都很好,但有个问题:太急了。”她翻开笔记本,“比如这个‘管理层胜任力评估’,要求三个月内通过考核。但老员工们底子薄,三个月肯定不够。”
杨帆解释:“赵阿姨,市场竞争不等人...”
“我明白。”赵金凤有条不紊地说,“但我建议分阶段进行。先进行培训,再考核。培训期可以长一点,比如半年。这期间,配个年轻助理帮老员工处理需要新知识的工作。”
宋卫国补充:“这个办法好。老员工带年轻员工学经验,年轻员工帮老员工学新知识,互相学习。”
杨帆思考后点头:“这个建议很合理,我可以调整方案。”
接下来讨论绩效考核时,宋老实提出一个观点:
“考核不能只看数字。比如采购部,如果只看谁的价格低,可能会买到质量差的货。应该把供应商稳定性、货物质量都算进去。”
李大明连连点头:“还是老董事长看得明白!有些新供应商报价低,但交货不准时,质量也不稳定。”
杨帆认真记录:“这一点我很赞同。我会完善供应商评估体系,增加综合评估指标。”
首次会议出人意料地成功。老一辈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意见,杨帆也表现出从善如流的专业态度。
会议结束时,赵金凤对杨帆说:“杨总监,我们这些老人可能说话直,但都是为了公司好。你有什么好想法,也尽管说出来,我们尽量理解。”
杨帆由衷地说:“赵阿姨,今天的会议让我学到了很多。管理确实不能脱离实际。”
接下来的日子里,顾问委员会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讨论门店扩张计划时,宋卫国凭经验指出某选址人流量虽大,但周边居民消费能力不足,避免了可能的损失。
在制定食品厂新品开发计划时,李大明提醒某种原料的季节性供应问题,帮助调整了生产计划。
而老员工们也在委员会的培训中逐渐接受新知识。赵金凤甚至学会了使用电脑查看基本报表,让所有人大为惊讶。
一个月后,在三季度经营分析会上,出现了感人一幕。
李大明拿着自己制作的ppt,虽然简单,但数据准确、分析到位,汇报了采购成本控制成果:在委员会的帮助下,采购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十二。
汇报结束,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李大明激动地说:“我以前总觉得新东西学不会,现在明白了,只要肯学,没有学不会的!”
宋卫国也汇报了仓储管理的改进成果:在杨帆的指导下,他们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库存周转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
“新老结合,效果更好。”宋卫国总结道,第一次公开肯定了杨帆的贡献。
会后,楚瑶找到林薇,由衷地说:“大姐,还是你有办法。这个顾问委员会,既推进了改革,又保全了感情。”
林薇微笑:“企业管理就像走钢丝,要在效率和人情之间找到平衡。太过激进会失去人心,太过保守会错失发展机会。”
晚上回到家,宋卫国主动对林薇说:“薇薇,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提出这个方案,我可能真的会带着老员工们离开。”
林薇握住丈夫的手:“你们都是公司的宝贝,少了谁都不行。”
窗外,月色正好。宋氏集团这艘大船,在经历风浪后,终于找到了平稳前行的方向。
林薇知道,未来的挑战还很多,但只要新老同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平衡之道,是她作为企业掌舵人必须掌握的智慧。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这艘大船既要借风力前行,也要靠压舱石稳定。而她现在,终于找到了那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