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元老的抵触(1 / 2)

宋卫东从南方回来的第三天,就敏锐地察觉到公司里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

“这是什么?”他拿起办公桌上新出现的表格,眉头紧锁。表格上密密麻麻列着各种指标:库存周转率、坪效、人效、客单价...全是些他半懂不懂的名词。

助理小张小心翼翼地回答:“宋总,这是杨总监要求各部门每月填写的绩效考核表。”

“绩效考核?”宋卫东冷哼一声,把表格扔回桌上,“我跑业务的时候,他杨帆还在学校里背课本呢!现在倒来考核我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宋卫国响亮的声音:“我不管什么流程!这批货今天必须发出去!”

宋卫东推门出去,看见大哥正对着电话那头大发雷霆,脸色铁青。

“大哥,怎么了?”

宋卫国重重挂上电话,气得手指发抖:“你说这个杨帆是不是存心跟咱们过不去?客户急着要的那批服装,就因为送货单上少了个签名,物流部就不敢发货!非要等采购部补签字!这不是耽误事吗?”

这时,宋建国也阴沉着脸从电梯里走出来,手里捏着一叠文件:“你们看看!财务部把我上个月的招待费报销单打回来一半!说是不符合新规定!我请工商局的人吃饭,难道还要事先打报告?”

三兄弟站在走廊上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愤怒和无奈。

“这个杨帆,到底想干什么?”宋建国咬牙切齿。

当天下午的管理层周会上,矛盾彻底爆发了。

杨帆正在讲解新的库存管理方案,宋卫国突然打断他:“杨总监,你这些理论在纸上说得通,但实际运营不是做数学题!你要求的安全库存量根本不够,遇到销售旺季或者供应商延迟送货,我们拿什么卖给顾客?”

杨帆推了推眼镜:“宋总,我是根据过去三年的销售数据计算出...”

“数据数据!你就知道数据!”宋卫国猛地拍桌而起,“我管仓库十几年了,什么时候该备货,备多少,我心里没数吗?非要按你那个什么公式来?”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

李大明趁机接话:“杨总监,你要求所有供应商都要重新招标,那合作了十年的老伙伴怎么办?人家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过我们,现在说甩就甩?”

“不是甩掉,是通过公平竞争优化供应商体系。”杨帆试图解释。

“什么公平竞争!”宋建国冷笑,“不就是谁价格低用谁吗?质量呢?交期呢?这些都能用价格衡量?”

杨帆深吸一口气:“我们有一套完整的供应商评估体系,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得了吧!”宋卫国再次打断他,“你那些评估体系,不就是几张表格吗?真正的合作关系是靠时间积累的信任,不是靠填表格填出来的!”

宋卫东见状,赶紧打圆场:“大家都冷静点。杨总监的方法可能有些生硬,但初衷是好的...”

“卫东,你才从南方回来,不了解情况。”宋建国不满地看着弟弟,“这个杨帆来了以后,把公司搞得乌烟瘴气!什么都要按流程,什么都要填表格,效率比以前还低!”

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宋卫东特意留下来找杨帆沟通。

“杨总监,我大哥他们说话直,你别往心里去。”宋卫东递给杨帆一支烟,被摆手拒绝后自己点上,“他们在宋氏干了十几年,突然要改变,确实很难接受。”

杨帆整理着会议资料,语气平静:“我理解。但企业管理不能总是靠经验主义。宋总,你在南方应该也看到了,现代企业都是靠数据、靠流程、靠制度...”

“我明白。”宋卫东吐了个烟圈,“但改革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你一下子推这么多新东西,老人们接受不了。”

“时间是最大的成本。”杨帆抬起头,目光坚定,“宋氏正在快速发展期,如果现在不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等问题爆发就晚了。”

宋卫东沉默片刻:“给我点时间,我做做我哥他们的工作。”

然而,调解工作比宋卫东想象的要难得多。

当晚,宋卫东请两个哥哥吃饭,试图缓和关系。

“大哥、二哥,我觉得杨帆有些建议还是有道理的。”宋卫东给两人倒酒,“我在南方见识过,那些大企业都是这么管理的...”

宋卫国把酒杯重重一放:“卫东,你才出去几个月,就学会帮外人说话了?”

“我不是帮外人说话,”宋卫东耐心解释,“你们想,上次月饼事件不就是因为管理混乱才发生的吗?如果我们有规范的流程...”

“那件事早就过去了!”宋建国打断他,“就因为一次意外,就要否定我们所有的功劳?就要把我们从零开始打拼出来的一切都推倒重来?”

宋卫国红着眼睛:“卫东,你还记不记得,咱们刚开始做超市的时候,为了省运费,咱仨轮流开拖拉机去进货?冬天零下二十度,拖拉机在半路熄火,咱们推了整整三里地!”

“记得,怎么不记得。”宋卫东声音低沉。

“那时候有什么流程?有什么考核?不就是靠着一股劲拼出来的吗?”宋卫国越说越激动,“现在生意做大了,倒要听一个外行人指手画脚了?”

宋卫东试图讲道理:“大哥,今时不同往日。以前我们管一家店,现在管十几家店、一个食品厂、一个服装公司,不能再靠老办法了...”

“什么新办法老办法!”宋建国猛地站起来,“能把生意做好就是好办法!他杨帆倒是懂新办法,可他创过业吗?他知道从零开始是什么滋味吗?”

这顿饭最终在争吵中结束。

接下来的日子里,公司里的对抗从公开转为了暗地里的较劲。

杨帆要求所有采购必须通过系统审批,李大明就故意拖延审批时间,导致好几次紧急采购被迫搁置;杨帆要求销售数据必须实时录入系统,宋卫国的团队就经常“忘记”录入,或者录入错误数据;杨帆要求财务报销必须严格按新规执行,宋建国就找各种理由绕过财务直接找林薇特批。

一天,杨帆在检查仓库时发现了一批积压已久的服装库存。按照他的计算,这批货应该早在半年前就处理掉。

“宋总,这批货为什么还在仓库里?”杨帆找到宋卫国。

宋卫国瞥了一眼:“那是卫东从南方发回来的第一批货,有纪念意义。”

“但它在占用宝贵的仓储空间,而且每天都在产生保管成本。”杨帆翻看手中的数据,“按照库存周转率计算,这批货的价值已经不足以覆盖它的仓储成本了。”

宋卫国脸色一沉:“杨总监,做生意不是做数学题!有些东西,不是用钱能衡量的!”

“企业就是要盈利的。”杨帆毫不退让,“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就应该及时处理掉。”

“你!”宋卫国气得脸色发白,“好,好,你厉害!那你来处理吧!”

说完转身就走。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公司。老员工们纷纷为宋卫国鸣不平,认为杨帆太过分了。

“连卫东第一次去南方进的货都要处理掉,这不是打咱们宋家的脸吗?”

“就是!太不近人情了!”

“我看他就是存心找茬!”

宋卫东听说后,赶紧去找杨帆。

“杨总监,那批货确实该处理,但你跟我大哥沟通的方式是不是太直接了?”宋卫东尽量委婉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