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晓云和几位年轻管理者的支持下,林薇最终拍板:采纳杨帆的方案,启动第一阶段改革——建立ERp信息管理系统。
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
新系统上线初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老员工不适应电脑操作,数据录入错误百出;新流程与旧习惯冲突,效率不升反降;部门间因权责重新划分争执不休...
矛盾在系统上线两周后爆发了。
一天下午,宋卫东气冲冲地闯进林薇办公室,把一叠报表摔在桌上:“这活我没法干了!按照新流程,连招个普通销售员都要经过四道审批!等批文下来,合适的人早被别家抢走了!”
几乎同时,李大明也在走廊上大声抱怨:“采购系统复杂得要命,我一个老采购现在连下单都不会了!这不是逼我们走人吗?”
负面情绪像瘟疫一样蔓延。就连一向支持改革的周晓云也来找林薇:“大嫂,新系统确实提高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但操作太复杂,各部门怨声载道。是不是应该适当调整?”
面对重重压力,林薇也产生了动摇。她找到杨帆,委婉地提出了暂缓改革的建议。
出乎意料的是,杨帆并没有坚持己见。
“林总,改革遇到阻力是正常的。”他平静地说,“我建议不是暂缓,而是调整方法。我们可以先简化系统操作,增加培训力度,同时选择一两个试点部门,用实际成效来说服大家。”
楚瑶赞同这个提议:“食品厂那边相对独立,可以作为试点。如果改革在那里见效,其他部门自然会跟进。”
试点方案得到了通过。杨帆亲自驻扎食品厂,手把手教员工使用新系统,优化操作流程。一个月后,食品厂的库存准确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八,订单处理时间缩短了一半,成本下降了百分之五。
数字是最好的语言。食品厂的成效让质疑声渐渐平息。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一天,杨帆在审核合同时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宋卫东负责的服装部与一家新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付款条款存在巨大风险,可能造成公司损失。
当他向宋卫东指出问题时,对方勃然大怒:“你懂服装业务吗?这是行业惯例!别拿你那一套来指手画脚!”
杨帆没有退让:“宋经理,合同条款确实不符合公司风险管理规定。如果坚持要签,请提供足够的风险评估报告,并由法务审核。”
“我是销售副总,连签合同的权力都没有了?”宋卫东气得脸色发青。
这场争执最终闹到了林薇那里。一边是亲如兄弟的小叔子,一边是重金聘请的职业经理人,林薇面临艰难抉择。
仔细审阅合同后,她支持了杨帆的意见。
“卫东,杨总监是对的。合同中的预付款比例太高,而且缺少质量违约条款,风险确实很大。”
宋卫东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嫂,你宁可相信一个外人也不相信我?”
“这不是相信谁的问题,”林薇耐心解释,“这是风险管理。即使合作方是你的老朋友,也要按规矩来。”
宋卫东愤然离去,整整一周没跟林薇说话。
这件事在宋家引起了轩然大波。家族成员普遍认为林薇“胳膊肘向外拐”,连宋老实都委婉地表示担忧。
面对家族的压力,林薇一度夜不能寐。
“我是不是太急了?”她向楚瑶倾诉,“为了公司发展,伤害了家人感情。”
楚瑶安慰她:“改革总会触及既得利益,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方向是对的,最终大家会理解的。”
转机出现在一个月后。
那家与宋卫东险些合作的供应商被曝出涉嫌合同诈骗,多家企业受损。而宋氏因为坚持合同审核标准,侥幸躲过一劫。
事实胜于雄辩。这件事让所有人看到了专业管理的价值。
宋卫东虽然嘴上没认错,但明显改变了对杨帆的态度。他开始主动学习新的管理知识,甚至在一次销售会议上引用了杨帆教他的数据分析方法。
赵金凤的进步更是令人惊讶。她已经能够阅读简单的管理报表,并时常向杨帆请教问题。
“活到老,学到老。”她笑着对家人说,“杨总监虽然年轻,但懂得多。咱们不懂就问,不丢人。”
三个月后,改革的成效开始显现。公司整体运营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五,成本下降了百分之八,员工满意度也因流程清晰而大幅提升。
在季度总结会上,杨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就连最初反对最激烈的宋卫东,也勉强表示了肯定:“杨总监的管理方法,确实有可取之处。”
会后,林薇和楚瑶在办公室相视而笑。
“最难的阶段总算过去了。”林薇长舒一口气。
楚瑶点头:“不过,我担心的是,杨帆这样的专业人才,会甘于一直待在咱们这种刚从家族企业转型的公司吗?”
这个问题,林薇也思考过。
“所以,我们要加快改革步伐,把宋氏打造成真正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公司。”她望向窗外,“这不仅是为了公司发展,也是为了所有跟随我们打拼的人。”
夜幕降临,宋氏集团的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这个曾经的家族企业正在经历痛苦的蜕变,向着更广阔的未来迈进。
“外脑”的入场只是开始,更深刻的变革即将到来。而林薇知道,唯有拥抱变化,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