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南风北渐(2 / 2)

“你看那计算器,不用电!神了!”

“这伞叠起来这么小?真方便!”

“那是邓丽君的歌带吧?我好像在广播里听过!”

询问声、惊叹声此起彼伏。电子表和计算器是绝对的明星。虽然价格不菲(一只电子表要卖到二三十元,一个计算器更要五六十元,几乎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但依然抵挡不住人们的购买热情。有家里条件好的年轻人,咬牙买下一只电子表,立刻戴在手腕上,袖口卷得老高,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看见;有单位的采购员,看中了计算器的高效,请示领导后买回去用于财务计算;就连那几把折叠伞和蛤蟆镜,也在几天内销售一空。

宋卫国不得不临时安排两个机灵的店员,专门负责这个柜台,维持秩序,讲解功能。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队,毛票和“大团结”像雪片一样飞来。

短短一个星期,宋卫东发回来的这一箱货物,全部售罄。粗略计算,利润竟然接近百分之百!远远超过了超市里任何其他商品的利润率。

这次成功的试水,不仅仅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为宋氏集团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开辟了一条潜力巨大的业务线——南北贸易。

林薇立刻召集了核心会议。

“事实证明,卫东这条路,走对了!”林薇难掩兴奋,“南方的新潮商品在内地有巨大的市场缺口和利润空间。这不应该只是一次性的买卖,而应该成为我们集团一条稳定的业务渠道!”

楚瑶点头赞同:“我们可以把这条线正规化。由卫东在南方负责寻货、采购、发货,我们在这里负责接收、销售。甚至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贸易部’,纳入集团体系。”

周晓云已经开始核算资金和利润分配:“需要给卫东那边提供更稳定的资金支持,建立规范的结算流程。利润可以按比例分成,一部分作为贸易部的滚动发展资金,一部分激励卫东。”

宋建国和宋卫国也彻底打消了疑虑,转而积极支持。宋建国甚至提出:“食品坊是不是也能看看南方有没有新的包装材料或者食品添加剂?”宋卫国则想着:“超市有了这些紧俏货,客流量和档次都提升了不少!”

很快,一份详细的合作方案和一大笔采购资金,通过电汇和信件,寄往了深圳。信中,林薇和楚瑶充分肯定了宋卫东的成绩,并正式邀请他作为宋氏集团的“南方采购代表”,负责开拓这条新的贸易通道。

当宋卫东在深圳那间狭小的出租屋里,收到家里的汇款和信时,这个在异乡摸爬滚打、尝尽冷暖的汉子,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家人的认可和强有力的支持,比赚到第一笔钱更让他感到振奋和踏实。他立刻回信,详细汇报了南方市场的更多信息和下一步的采购计划,字里行间充满了干劲儿和信心。

从此,从深圳开往北方的火车上,多了一批批印着“宋氏惠民”标记的货箱。电子表、计算器之后,是款式新颖的连衣裙、牛仔裤、录音机、双卡收录机……一股由宋卫东引领、经由宋氏超市扩散开来的“南风”,开始悄然吹拂北方小城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审美。

宋氏集团的业务版图上,也因此增添了一块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拼图。宋卫东的“下海”梦,不仅成就了他个人,更意外地为家族企业撞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南方的风,带着金钱的气息和时尚的潮流,正通过这条新开辟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涌入,成为宋氏集团在新的时代浪潮中,加速前进的另一股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