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凤递过块手帕,轻声说:“陈师傅,以后这厂子就是您的,您想怎么改,咱们就怎么试。”
设备刚拉回来,安装就卡了壳——杀菌锅的管道接不上,几个人围着机器转了半天,也没找出问题。就在宋卫东急得直挠头时,一个戴眼镜、穿中山装的男人走进了仓库,手里还拿着袋“宋记”蜜枣。
“请问谁是林薇同志?”男人推了推眼镜,笑容温和,“我是省农科所的刘教授,昨天在超市买了袋蜜枣,尝着味道好,就找过来了。”
原来刘教授下乡调研,偶然在宋家超市尝到了蜜枣,觉得味道正宗,却也看出了工艺上的不足。“你们这蜜枣,糖度有点高,而且保质期短,”他指着蜜枣的包装,“要是改进下熬糖的工艺,再用真空包装,能多放半个月,还更健康。”
他不光给了工艺改进的方子,还从包里掏出几张名片:“这是食品包装的专家,我认识多年了,你们找他,提我的名字就行。对了,我还联系了个进口真空包装机的渠道,价格比市面上便宜不少。”
林薇握着刘教授的手,心里又暖又亮:“您怎么这么帮我们?”
刘教授笑了,指了指仓库里的设备:“乡镇企业想搞创新,不容易。你们有这份踏实做品质的心,我就愿意帮一把——好东西,就该让更多人尝到。”
粮站后面的老仓库,终于被改造成了第一个标准化车间。墙壁刷得雪白,窗户装了新玻璃,杀菌锅、搅拌机整齐地摆在屋里,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亮得让人心里发暖。
王素芬穿着崭新的白大褂,拉了拉衣角,又按了按帽子,才走到杀菌锅前。她看着楚瑶教她按的按钮,深吸一口气,指尖轻轻按下去——机器嗡地转起来,她的手忍不住抖了抖,眼睛却死死盯着仪表盘,生怕错了一个数。
“温度够了,时间十五分钟。”陈师傅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个笔记本,钢笔在“茶叶蛋标准参数”那页写得工工整整,“以后就按这个来,不能差。”
第一批真空包装的茶叶蛋下线时,王素芬小心翼翼地拿起一袋,对着光看——透明的包装袋里,茶叶蛋裹着深褐色的卤汁,还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她突然红了眼眶,声音有点发颤:“我这辈子...就想着在超市门口摆个小摊,招待所的生意做起来,哪敢想能做出口袋装的茶叶蛋啊...”
张婶的酱菜也有了新模样。在刘教授的指导下,她们改进了腌制工艺,酱菜咬着脆生生的,还不齁咸。新设计的玻璃瓶上印着“宋记”的logo,张婶拿着瓶子,摸了又摸,笑出了满脸皱纹:“这哪是酱菜啊,看着比城里的罐头还精致!”
食品厂开业那天,县电视台的摄像机都来了。车间门口挂着红横幅,写着“宋记食品厂开业大吉”,围观的人挤得满满当当,连粮站的张主任都来了,手里还拿着袋茶叶蛋,笑着说:“以后咱们粮站,也能出像样的厂子了!”
镜头对准林薇时,她手里拿着袋真空包装的蜜枣,语气格外坚定:“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往后‘宋记’要做的,不只是好吃的特产,更是让人放心的品质。”
楚瑶站在她旁边,补充道:“我们还要把更多乡亲的好东西收进来,一起做标准化,让宋家屯的味道走得更远。”
轮到王素芬时,她有点拘谨,手攥着白大褂的衣角,可一说起茶叶蛋,眼睛立刻亮了:“我会好好煮每一颗蛋,让全国人民都尝尝咱们宋家屯的味道!”
傍晚,第一辆装满“宋记”特产的卡车要发往省城。卡车身上贴着“宋记匠心,品质传承”的标语,宋家人都站在粮站门口,看着卡车慢慢开动。
赵金凤用围裙角擦着眼角,声音有点哽咽:“要是他爷爷还在,看到咱们有自己的厂子,肯定高兴坏了...”
宋老实拍了拍她的肩,语气里满是欣慰:“他能看到,在天上看着呢,看着咱们日子越过越好。”
夜色渐深,食品厂的灯还亮着。陈师傅带着李小明,对着账本核对最后一批产品的参数,李小明手里的计算器按得噼啪响,时不时问一句“陈师傅,这个温度是不是再调高点”;王素芬坐在桌边,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明天要煮的茶叶蛋、要准备的卤料,一笔一笔都记得清楚。
这个春天,宋家人的梦想在粮站的老院子里扎了根。从超市到食品厂,从手工小作到标准化生产,他们走的每一步都踏实。而从这里运出去的,不只是一袋袋包装精美的特产,更是一份关于匠心、关于传承的承诺。
省城的百货大楼里,“宋记”特产的专柜前已经排起了长队。一个阿姨拿起袋茶叶蛋,对着包装看了又看,笑着对身边的人说:“这包装精致,闻着还香,肯定好吃——没想到乡镇企业能做出这么好的东西!”
队伍慢慢往前挪着,阳光透过百货大楼的玻璃窗,照在“宋记”的logo上,亮得像个小小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