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瑶端着餐盘过来,笑着说:“你们知道吗?我听服务员说,南方有些城市的超市,已经用电脑收银了,扫一下就能算账,比人算得还快。”李小明眼睛一下亮了:“就是晓云姐说的那个会算数的机器?俺以后能学会用吗?”楚瑶点点头:“只要你想学,以后咱们超市也能有。”
刘淑珍听着,心里突然踏实了——她以前总觉得,省城是遥不可及的“另一个世界”,但现在才发现,那些“城里的好东西”,只要她们肯学,也能带到宋家屯。
返程的火车上,每个人的布包都鼓了起来。刘淑珍的包里装着给王素芬的保鲜膜样品、给小虎的水果糖,还有三张宣传画——一张是百货大楼的,一张是服装区的,还有一张是熟食区的,她把画折得整整齐齐,生怕压坏了。
李小明的包里装着货架草图,上面标满了备注:“矮货架给老人用”“零食放在小孩够得着的地方”,还有他从商场捡的一张价签,夹在本子里当样品。周晓云则抱着一叠管理制度,是她跟商场经理软磨硬泡要的,上面写着“员工早会流程”“卫生打扫标准”,她已经在上面画了很多红圈,想着回去怎么跟大家说。
林薇和楚瑶坐在窗边,翻着相机里的照片。有一张是刘淑珍站在自动扶梯上,眼睛睁得大大的,既害怕又兴奋;还有一张是李小明拿着饼干盒,笑得露出了小虎牙。林薇轻声说:“咱们这趟没白来,不光学了东西,还让大家看见了希望。”楚瑶点头:“明天先把柜台拆了,改成开放式货架,这是最容易改的,也能让大家早点看到变化。”
火车在夕阳里驶进县城站,远远就能看见粮站那栋熟悉的老建筑。刘淑珍扒着车窗,一眼就看见超市门口的灯亮着——那是赵金凤特意点的马灯,怕他们回来晚了看不见路。
“回家了!”刘淑珍长舒一口气,心里突然有点酸——才出去一天,就想超市后门的煤炉味,想王素芬煮茶叶蛋的香味,想赵金凤唠叨的声音。
火车刚停稳,宋卫东就跑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件外套:“刘婶,小明,快穿上,傍晚风凉。娘在家煮了姜汤,说你们坐火车肯定冻着了。”他接过刘淑珍的布包,掂量了一下:“这里面装的啥?这么沉。”刘淑珍笑着说:“都是好东西,回去给你们看!”
刚走到超市门口,就看见赵金凤站在台阶上,手里端着个搪瓷盆,里面是冒着热气的姜汤。她看见林薇他们,赶紧迎过来:“可算回来了!俺这一下午都在这儿等,生怕火车晚点。”她给每个人都盛了一碗,“快喝,暖暖身子。”
王素芬也从后门跑出来,手里还拿着个热乎的茶叶蛋:“淑珍妹子,俺的糖呢?小虎都问了一下午了。”刘淑珍赶紧从包里掏出水果糖,递给她:“你看,省城的糖,带包装的,甜得很。”王素芬接过糖,笑得合不拢嘴:“俺家小虎要是知道,肯定高兴坏了!”
晚饭后,超市二楼的灯亮到了半夜。几张桌子拼在一起,上面摊满了资料、照片和草图。王素芬也来了,手里拿着刘淑珍带的保鲜膜样品,正琢磨着怎么包茶叶蛋:“俺觉得这样包就行,既干净又好看,以后俺每天早起来包,保证新鲜。”
林薇指着货架草图,对大家说:“明天咱们就动手拆柜台,宋建国和宋卫国负责锯木头,小明和刘婶负责把商品分类,晓云你跟楚瑶去联系服装厂,订工装。”
楚瑶拿出带回来的工装样本,是块浅蓝色的的确良布:“咱们先做二十套,男女款都有,上面绣上‘宋家超市’四个字,以后咱们就是正规的团队了。”
周晓云把管理制度贴在墙上,用红笔圈出“早会”两个字:“从下周一起,每天早上八点开早会,说说当天要做的事,也听听大家的想法,咱们一起把超市办好。”
刘淑珍看着墙上的宣传画,突然说:“俺想学着画宣传画,以后咱超市的画俺来画,不用去省城买了。”李小明赶紧说:“刘婶,俺帮你,俺会画货架,咱们一起画!”
夜深了,粮站的老挂钟“当”地敲了十下。林薇关掉最后一盏灯,回头看了眼超市——月光洒在“宋家超市”的招牌上,红漆在夜里显得格外亮。她想起三年前刚来时,这里还是个破旧的粮站,现在却成了大家的盼头。
刘淑珍最后一个离开,她摸了摸超市的木门,轻声说:“老伙计,咱们以后也要变洋气了,不输给省城的大楼。”
夜风里带着麦香,远处传来几声狗叫。超市里的灯火虽然灭了,但每个人心里的火,却烧得更旺了——他们见过了更大的世界,也知道了未来该往哪儿走。
而这,只是宋家超市蜕变的开始。很快,这里会有敞亮的开放式货架,有统一的红色工装,有冒着热气的小食堂,还有更多带着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