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暖炉旁,桌上摆着炖排骨、炒白菜,还有赵金凤做的馒头。宝根坐在中间,脸色比在省城时好多了,能自己吃饭了。林薇先开口:“宝根,你现在需要静养,仓库缺个管理员,活不重,就是记记账、看看货,你愿意吗?”
宝根看了看李红梅,又看了看宋建国,小声说:“我……我怕做不好,我没读过多少书。”宋卫东拍了拍他的肩:“怕啥?我教你!记账有计算器,盘点有小明帮你,你只管看着货就行。”周晓云也说:“我给你做个考勤表,累了就休息,不扣工资,咱们一家人,不用那么较真。”
周麦香听着,眼泪又掉下来:“以前总疼宝根,忽略了红梅,现在你们还这么帮他,我……”赵金凤握住她的手,笑着说:“亲家母,别说这话,咱们是一家人,宝根好了,大家都高兴。”李革新也说:“以后我跟你娘也来超市帮忙,扫扫地、擦擦货架,不给孩子们添麻烦。”
宝根上岗那天,刘淑珍给他做了个胸牌,红布面上绣着“仓库管理员李宝根”,还缝了个小棉垫,说“别冻着胸口”。宝根攥着胸牌,有点拘谨,站在仓库门口不敢进去。宋建国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背:“别怕,我带你熟悉熟悉。”
仓库里堆着米面油,宋建国指着货架说:“这是面粉区,那是食用油区,每天记着进出货的数量就行。”李小明搬着小板凳过来,拿着计算器:“宝根哥,我教你用这个,1加1等于2,按这个键就行。”宝根跟着学,按错了好几次,宋建国和李小明都笑,他也跟着笑,脸上的拘谨慢慢没了。
慢慢的,宝根越来越熟练,不仅能记好账,还发现仓库的窗户漏风,找宋卫东要了块塑料布,自己钉上了。有天楚瑶路过仓库,听见宝根跟周麦香打电话:“娘,今天林薇姐夸我账记得清楚,还说给我涨工资呢!等我领了工资,给你买双棉鞋,你冬天就不冻脚了。”
楚瑶悄悄退开,看见李红梅站在不远处,眼里含着笑。李红梅也看见她,小声说:“以前总觉得娘偏心,现在看见宝根这样,我也高兴——一家人,不就该这样吗?”
一个月后,宝根领到了工资,四十五块钱,用信封封着,还带着油墨味。他揣着钱,先去了镇上的供销社,给周麦香买了双棉鞋,给李革新买了顶棉帽,又给赵金凤买了条围巾,给宋老实买了袋烟丝。
晚饭时,宝根把礼物一一递过去,周麦香摸着棉鞋,眼泪掉在鞋面上:“你这孩子,花钱干啥?娘有旧鞋穿。”宝根说:“娘,以前你总给我买新的,现在该我给你买了。”李革新戴上棉帽,笑了:“我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宝根又端着酒杯,走到宋建国和赵金凤面前:“姐夫,婶,没有你们,我活不到今天。以后超市有啥活,你们尽管说,我不怕累。”宋建国赶紧扶他坐下:“傻孩子,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赵金凤把围巾围在脖子上,暖得心里发烫:“这围巾真暖和,比我自己买的还好。”
宝根还在超市角落辟了个“健康角”,放着血压计,是他用自己的工资买的。每天有老人来买东西,他就帮着量血压,说:“张奶奶,您血压有点高,少吃点盐;李爷爷,您要多穿点,别着凉。”老人们都夸他细心,超市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这天打烊后,李红梅整理货架,宋建国走过来,帮她把货签摆好:“累不累?歇会儿吧。”李红梅摇摇头
李红梅望向正在锁仓库门的宝根,他穿着棉袄,站得笔直,再也不是那个病弱的少年。她笑了,眼角弯成个月牙:“以前觉得红梅土,现在觉得好——红梅耐寒,能扛事,就像咱们一家人,再难的日子都能扛过去。我是李家的女儿,也是宋家的媳妇,就该堂堂正正叫李红梅。”
晚风吹过超市的老墙,后院的槐树枝桠上落着雪。周麦香和李革新站在门口,看着宋家人和宝根忙碌的身影,周麦香说:“以前总觉得重男轻女是对的,现在才知道,一家人互相疼,比啥都强。”李革新点点头:“是啊,苦日子过去了,以后都是甜日子。”
夜色渐深,超市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可每个人心里都亮着一盏灯——那是历经磨难后愈发温暖的希望之灯,像寒冬里的春晖,裹着这个大家庭,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