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东风送暖(2 / 2)

他又翻到“未来规划”:“‘投资五万元建加工厂’,太笼统了。要写清楚资金来源,比如‘申请专项贷款三万元,自筹两万元’;还要写清楚带动效果,比如‘加工厂建成后,预计带动50户农户扩大种植面积,每户年增收两千元’,这样才具体,有说服力。”

周晓云连忙记在笔记本上:“那‘政策响应’怎么体现?”

“要把文件里的话融进去。”周斌拿起桌上的红头文件,指着其中一句,“比如‘推动乡镇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你们就可以写‘建立“企业+农户”模式,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保证收购价格,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这样就跟上了政策方向。”

林薇恍然大悟:“原来还要这么写!我们之前光想着写自己的事,忘了跟政策结合。”

周斌笑着说:“这种申请材料,既要‘接地气’,又要‘接天线’。接地气就是说真话、摆数据,接天线就是跟政策对齐。我跟你们说,县乡镇企业局的王局长,最看重‘带动农户’这件事,他当年在公社的时候,就帮着农民搞合作社,你们要是能把这部分写好,他肯定会支持你们。”

楚瑶眼睛一亮:“周叔,您认识王局长?能不能请他给我们指点指点?”

周斌沉吟了一下,拿起桌上的电话:“我试试吧,王局长今天下午在局里值班。”他拨通电话,跟那头说了几句,挂了电话后笑着说:“成了!王局长说后天上午有空,让你们带着修改后的初稿,去农业局的小会议室找他。”

三人又惊又喜,周晓云激动地抱住父亲的胳膊:“爸,您太厉害了!”

周斌拍了拍女儿的手:“别高兴太早,王局长要求严得很,你们好好改,后天别给我丢人。”

接下来的两天,三人按照周斌的指点,重新修改申请材料。林薇负责补充社会效益的内容,楚瑶完善未来规划的细节,周晓云则调整语言风格,把口语化的表达改成正式的公文用语。到了约定的那天早上,三人拿着修改后的材料,早早来到了县农业局。

农业局的小会议室不大,里面摆着一张长方形的木桌,桌边缘有圈厚厚的包浆,墙上挂着一面“为人民服务”的锦旗,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在地上投出长方形的光斑。王局长已经到了,他穿着一件灰色的中山装,头发花白,戴着黑框老花镜,手里拿着一个搪瓷杯,里面泡着菊花茶。

“你们就是周斌说的那三个年轻人?”王局长放下搪瓷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把材料给我看看。”

林薇把材料递过去,手心有点出汗——她能感觉到楚瑶和周晓云也很紧张,周晓云的手指紧紧攥着衣角。

王局长翻材料的速度不快,每一页都看得很仔细,红笔在纸上不时停顿。过了十几分钟,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不错,比我预想的好。你们把‘企业+农户’的模式写清楚了,带动农户的数量和增收数据也具体,这很好。”

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王局长又拿起红笔,在材料上画了个圈:“这里可以再改改。‘解决就业12人’,可以改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2人,其中妇女8人’,现在县里正在推动妇女就业,加上这个细节,更有亮点。”

他又指着“未来规划”:“山货加工厂的产品,可以再丰富点。除了核桃酥、板栗糕,还可以做真空包装的鲜核桃、糖炒栗子,这些产品保质期长,能卖到外地去,符合‘拓宽销售渠道’的政策方向。”

楚瑶连忙拿出笔记本记下:“王局长,那我们申请专项贷款,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你们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资产证明,还有这份申请材料,一式三份,报给乡镇企业局就行。”王局长喝了口菊花茶,继续说,“我看你们的规划很实在,只要材料齐了,评审通过的可能性很大。对了,你们分店开业的时候,我可以去看看,要是山货品质好,我还能帮你们联系县城的供销社,让他们帮你们代卖。”

林薇惊喜地站起来:“真的吗?谢谢您,王局长!”

“不用谢。”王局长摆了摆手,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你们年轻人有想法、肯实干,还愿意带动乡亲们一起富,这就是我们要扶持的乡镇企业。当年我搞合作社的时候,条件比你们差多了,连台拖拉机都没有,现在政策好了,你们要抓住机会,好好干。”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王局长留三人在农业局的食堂吃饭。食堂的饭菜很简单,一荤一素一汤,王局长却吃得很香,还跟他们聊起了过去的事:“我年轻的时候,在公社当农技员,看着农民种的粮食卖不出去,心里急啊。现在好了,有了乡镇企业,能帮农民把产品变成钱,这就是进步。”

饭后,三人送王局长回办公室。临走时,王局长拍了拍林薇的肩膀:“材料修改好后,直接送到我办公室,我帮你们优先审核。记住,乡镇企业不是为了自己赚钱,是为了带动一方经济,只要你们守住这个初心,肯定能发展好。”

走出农业局的大门,阳光正好,楚瑶兴奋地拉着林薇的手:“太好了!王局长不仅帮我们改材料,还愿意帮我们联系供销社,这下咱们的山货不愁卖了!”

周晓云也笑着说:“我爸说王局长人好,果然没说错。他教我们的那些修改意见,比我们自己琢磨半天管用多了。”

林薇望着远处的田野,心里暖洋洋的——她想起刚穿越过来时,担心自己适应不了80年代的生活,担心宋家的杂货铺做不起来,可现在,有政策的东风,有周斌、王局长这样的干部帮忙,还有一家人的齐心协力,她突然觉得,未来的路越来越清晰了。

“咱们回去后,赶紧把材料修改好,报给乡镇企业局。”林薇握紧拳头,眼里满是坚定,“分店要尽快开业,加工厂的规划也要提上日程,咱们要抓住这阵东风,好好干一番事业!”

楚瑶和周晓云用力点头,三人的脚步轻快地走在马路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留下长长的影子。

回程的吉普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车窗外的田野里,麦子刚出苗,绿油油的一片,被夕阳染成了金红色。楚瑶靠在车窗上,看着外面的景色,感慨道:“没想到这个年代的干部这么务实,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而是真的愿意帮我们解决问题。”

林薇也望着窗外,轻声说:“也许这就是改革开放的魅力所在。每个人都在摸索,都在成长,干部们想帮群众致富,群众想抓住机会改变生活,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周晓云坐在旁边,手里拿着修改后的材料,嘴角一直带着笑:“我爸刚才给我打电话,说王局长已经跟他夸咱们了,说咱们是‘有担当的年轻人’。”

吉普车在暮色中驶回宋家屯。远远地,就能看见超市门口那盏新换的100瓦灯泡亮着,比原来的灯泡亮多了,橘黄色的灯光照在水泥地上,像铺了层银。宋老实和赵金凤正站在门口等,看见他们回来,连忙迎上去。

“怎么样?王局长同意帮忙了吗?”赵金凤拉着周晓云的手,急切地问。

林薇笑着点头:“不仅同意了,还帮我们改了材料,说咱们的申请很有希望通过。等咱们转成乡镇企业,就能申请专项贷款,建山货加工厂了!”

宋老实摸了摸烟袋锅,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好!咱们宋家能有今天,多亏了你们这些年轻人。以后啊,咱们不光要自己富,还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超市里的灯光亮了一夜,林薇、楚瑶和周晓云连夜把修改好的申请材料打印出来,一式三份,每份都装订得整整齐齐。第二天一早,林薇和楚瑶拿着材料,去了县乡镇企业局,把材料交到了王局长的办公室。

王局长接过材料,笑着说:“放心吧,我会尽快组织评审,有消息了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走出乡镇企业局的大门,林薇和楚瑶相视一笑。她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政策的东风已经吹来,她们要扬起自己的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带着宋家、带着乡亲们,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远处的天空湛蓝,阳光正好,仿佛在为他们的未来,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