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招兵买马(1 / 2)

宋家的生意越发红火,人手短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天晚上盘账时,林薇看着账本上不断增长的数字,却是喜忧参半。

这个月菜市场净赚三千二,砖厂小吃摊一千八,杂货铺也有一千五。林薇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可是咱们的人都快累垮了。建军昨天称菜时差点睡着,小娟手上都磨出茧子了。

楚瑶挺着微微隆起的肚子,点头附和:是啊,我现在这样也帮不上大忙。得赶紧找人了。

宋卫东一拍大腿:明天我就去村里贴招工启事!

不急。林薇取出几张纸,我和红梅商量过了,得有计划地招人。不同的摊位需要不同的人。

她拿出第一张纸:首先是杂货铺。大嫂带着婷婷在那,还得再配两个人。要细心、会算账的。

第二张纸:砖厂小吃摊,我和娘主要负责,但要找个有力气的帮工,负责搬面粉、和面这些重活。

第三张纸:菜市场最缺人。志强虽然能干,但需要个副手;建军和小娟也要有帮手;还得专门配个理货的。

宋卫国补充道:送货也得加个人。我和大哥现在天天跑省城、跑县城,实在忙不过来。

说干就干。第二天,宋家兵分几路开始招工。

宋卫东负责在村里招人。他在村委会门口贴了张大红纸的招工启事,用毛笔工整地写着:

招工启事 宋记菜摊、杂货铺招工若干 要求:勤劳肯干,诚实守信 待遇:包吃住,月工资30-50元 有意者请到宋家面试

这则启事在村里引起了轰动。30块钱可是相当于公办教师大半个月的工资啊!

第一个来面试的是村西头的李玉珍。她怯生生地问:俺能行吗?就会种地...

林薇温和地说:李婶,您种地那么麻利,理货肯定也行。明天就来试试吧!

第二个是村东头的孙茂才。他梗着脖子说:俺不要钱,管饭就成!

楚瑶笑了:孙叔,该给的工资一分不会少。您就负责搬货吧!

最逗的是村支书的外甥女赵晓芳,一来就问:能给俺安排个轻松活不?俺怕晒黑。

宋卫东哭笑不得:妹子,咱们这没轻松活,都得实打实地干。

林薇和楚瑶则负责在菜市场周边物色人选。她们发现隔壁摊位的刘淑珍虽然嗓门大,但特别会招呼客人;对面修鞋的王德顺虽然腿脚不便,但眼尖心细,从来不会找错钱。

刘婶,愿不愿意来我们这干?林薇试探着问,给您开四十一个月!

刘淑珍眼睛一亮:成啊!早就不想受那个窝囊气了!

楚瑶还看中了在市场里捡废品的小伙子李小明。虽然穿的破旧,但眼睛里有股机灵劲。

小明,想不想正经过日子?楚瑶问他,来我们这干活,包吃住,一个月三十。

李小明激动得直搓手:真...真的?俺一定好好干!

经过几天的筛选,最终确定了人选:

杂货铺:除了大嫂李红梅和宋卫民外,加了李玉珍和村支书的女儿周晓玲。李玉珍细心,负责理货;周晓玲上过初中,会算账,负责收银。

砖厂小吃摊:加了孙茂才负责力气活,还招了个会做面食的张秀英。

菜市场:刘淑珍负责吆喝招揽客人,李小明负责理货和搬运,还招了个专门负责卫生的王桂兰。

送货:找了个会开拖拉机的退伍兵赵志刚,和宋建国、宋卫东轮班送货。

人员到位后,林薇和楚瑶开始着手培训和管理。她们借鉴现代企业的经验,制定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制度。

首先是分工明确。林薇做了几个小木牌,写着、、、,每人胸前别一个,各司其职。

其次是服务规范。楚瑶编了首顺口溜教大家: 客人进门笑相迎,主动问好要热情; 称重要足斤两够,找零迅速又准确; 商品摆放要整齐,环境卫生要保持;

最有趣的是激励机制。林薇设置了服务之星流动红旗,每月评选一次,获奖者奖励五块钱。

开始大家还不以为然,特别是刘淑珍,嘀咕着:卖个菜哪来这么多规矩?

但很快她就尝到了甜头。有天她热情地帮一个老太太挑菜,还多送了两根葱。没想到老太太是县里干部的家属,第二天就带了一群人来买菜,指名要找那个爱笑的大婶。

月底评奖时,刘淑珍毫无争议地拿到了流动红旗和五块钱奖金。这下可把她乐坏了,逢人就夸:还是东家办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