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建材难题(2 / 2)

“三五吨也是指标啊。”李主任顿了顿,“这样吧,你们先写个申请,我看看能不能给你们调剂点。”

这一“看”就是半个月。宋卫国往公社跑了八趟,每次都被王秘书以“李主任在忙”“申请还在走流程”搪塞回来。最后还是公社的老文书看不过去,偷偷拉着他说:“小宋啊,你光写申请没用,得送点实在的——李主任家孩子刚上学,你琢磨琢磨。”

宋卫国咬了咬牙,回了家。赵金凤听说要送礼,舍不得地摸了摸鸡笼里那只老母鸡——这鸡是家里唯一的下蛋鸡,每天能捡一个蛋,平时谁都舍不得杀。可看着宋卫国着急的样子,她还是狠了狠心:“逮去吧,再让薇丫头装一篮子鸡蛋,加罐蜜枣。”

当天晚上,宋卫国打着手电筒,揣着东西往李主任家去。路上怕被人看见,他专挑小路走,手电筒的光晃着路边的草,心里七上八下的。到了李主任家,李主任推辞了两句,还是收下了,态度明显热络了:“小宋啊,不是我不帮你,确实是指标紧张。这样吧,我先批一吨给你应应急,剩下的等下个月指标下来再说。”

虽然只有一吨,可总算有了着落。宋卫国千恩万谢地出来,走在夜里的土路上,心里松了口气——至少,盖房的事能往前挪一步了。

木料的事还是没头绪。宋老实坐在炕上,突然拍了下大腿:“邻县的林场!我年轻时跟你爹去那边拉过木头,那边有时会卖些间伐材,虽然贵点,但合法。”

宋卫国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邻县林场在三十多里外,要翻一座山,路全是石子路,他走了四个多小时,脚上磨起了好几个水泡。到了林场,管事的是个老工人,听说是宋老实介绍来的,又看了他递的介绍信,才松了口:“间伐材有是有,但得要林业局的批条。你要是能弄到批条,我给你留两方松木。”

宋卫国又跑了趟邻县林业局,磨了两天,总算弄到了批条——代价是送了两瓶白酒,那是他从宋老实的酒柜里翻出来的,舍不得喝的陈酒。

建材总算有了眉目,可运费又成了新难题。砖窑在十里外,水泥厂在八里地,林场在三十多里外,没有拖拉机,只能靠板车拉。

“俺们自己拉!”宋卫国找邻居借了辆木头板车,车轮是胶皮的,上面还带着补丁。每天天不亮,他就和宋建国套上绳子,把板车拉到砖窑。绳子勒在肩膀上,磨出了红印,汗顺着脖子往下流,浸湿了后背的衣服。一车砖有五百块,两个人拉着,走在土路上,板车“吱呀”响,每走一步都要费不少劲。

林薇和楚瑶虽然怀着孕,也没闲着。她们在家烧土灶,锅里熬着玉米粥,灶台上贴着玉米饼子,偶尔炒个土豆丝——那是给男人们补身体的。男人们回来时,她们赶紧递上粗瓷碗,倒上热水,帮着擦汗。有时也会整理堆在院子里的砖块,把碎砖挑出来,留着填地基。

村里的乡亲们也来帮忙。之前阻挠过宅基地的王婶,让儿子小刚扛着锄头来帮忙运砖:“以前是我不对,你们别往心里去。”小刚才十二岁,穿件补丁裤子,力气不大,却跑得很勤快,每次都能搬两块砖。还有张婶、李大爷,都来搭把手,有的出力气,有的送些红薯、玉米。

眼看建材快备齐了,意外却又来了。那天夜里下了场大雨,宋卫国白天拉砖太累,忘了把堆在院子里的水泥盖好。第二天一早,他一开门就傻了眼——水泥袋子被雨水泡透了,里面的水泥结成了硬块,像块大石头。

“完了!这可咋整啊!”宋卫国蹲在地上,手抓着头发,懊悔地捶了捶腿。这吨水泥是求爷爷告奶奶才弄来的,现在全毁了,盖房的事又要推迟。

赵金凤气得拿起扫帚,就要打宋卫国:“你个败家子!咋不知道盖好!这水泥多金贵你不知道吗?”可扫帚举到半空,她又停住了——看着儿子通红的眼睛,满是疲惫的脸,她心里也疼。

“妈,不怪卫国,谁也没想到会下雨。”林薇赶紧拦住赵金凤,声音温柔,“咱们想想办法,说不定还能用。”

楚瑶蹲下来,用手掰了掰水泥块,又摸了摸:“我以前听我娘说过,结块的水泥碾碎了还能用,就是强度差些,盖房的时候多掺点沙子就行。”

全家人立刻行动起来。宋卫国找来了石碾,把结块的水泥放在上面,一点点碾成粉。宋建国用筛子筛,把粗颗粒筛出来,留着填地基。林薇和楚瑶坐在旁边,帮忙递东西,偶尔也用小锤子敲碎小的水泥块。太阳晒得人暖洋洋的,院子里满是水泥粉,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灰,可没人抱怨——能省一点是一点。

就在大家忙得焦头烂额时,村支书来了。他穿件中山装,口袋里别着钢笔,看到院子里的情景,叹了口气:“你们也不容易。这样吧,我给你批个条子,你再去水泥厂买一吨,按平价算——就说是公社照顾困难户。”

“真的?”宋卫国激动得站起来,差点绊倒,“谢谢支书!谢谢您!”他说着就要磕头,被支书赶紧扶住。

“别这样。”支书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们救了我娘一命,这份情我一直记着。这点忙不算啥。”

有了支书的批条,水泥的事顺利解决了。几天后,最后一车木料也拉回了家,堆在院子里,满满的都是松木的香味。

动工那天,宋家摆了开工酒。没有好酒好菜,只有一锅炖鸡肉(那是家里舍不得吃的老母鸡)、炒土豆丝、贴玉米饼子,还有楚瑶做的酱菜和蜜枣。帮忙的乡亲们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板桌上,男人们用粗瓷碗喝着白酒,女人们聊着家常,孩子们围着桌子跑,笑声传遍了整个宋家屯。

赵金凤举起碗,眼角闪着泪光:“多谢大家伙帮忙!这份情,俺们老宋家记一辈子!”

男人们热火朝天地挖地基,铁锹挖在土里,发出“砰砰”响。宋卫东也一改往日的懒散,扛着锄头卖力地挖,脸上满是汗水,却笑得很开心。宋老实被赵金凤搀扶着,走到地基边,用拐杖敲了敲土:“结实,这地基打得结实!”老泪顺着皱纹往下流,滴在土里。

夕阳西下,工地上还是热热闹闹的。男人们的号子声,女人们的说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歌。

夜幕降临,帮忙的乡亲们陆续回家。宋家人围坐在炕边,虽然疲惫,却满脸笑容。

“今天地基打得不错,照这个速度,一个月就能上梁。”宋卫国喝了口热水,语气里满是期待。

赵金凤盘算着:“上梁得请酒,到时候得多准备点好东西,不能亏待大家伙。”

“俺们自己做。”林薇摸了摸小腹,笑着说,“卤蛋、蜜枣、酱菜都是现成的,楚瑶再研究几个新菜式,保证让大家伙吃好。”

楚瑶点点头:“我还能做些糖糕,上梁的时候撒,图个吉利。”

宋建国笑着说:“等房子盖好了,俺们再整个院子,种点白菜、萝卜,再养几只鸡,日子就好过了。”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炕上,也洒在每个人的脸上。院子里的建材堆得整整齐齐,远处传来几声狗叫,偶尔有虫鸣。宋家人聊着未来的生活,笑声从屋里传出来,飘在宋家屯的夜空里。

新的生活,正在这一砖一瓦中,慢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