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梨园里 > 第384章 陷入危机的桑宁(十二)

第384章 陷入危机的桑宁(十二)(2 / 2)

太皇太后听完,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淡淡道:“哦?哀家在这慈宁宫里,倒是听见些风言风语。可你也知道,哀家年纪大了,懒怠动弹,平日也不往你们东六宫去,具体是个什么情形,人证物证如何,哀家倒是不甚了了。”她这话,既点明自己知情,又将皮球轻轻踢回给了圆姐,等着看她如何说。

圆姐心中知道太皇太后这是要她先陈情,也是在试探她对此事了解多少、态度如何。她稳了稳心神,将早已打好的腹稿娓娓道来,语气尽量客观,不偏不倚:

“回老祖宗,具体情形,臣妾所知也皆来自梁总管查问后的转述与宫中流言。据说是婉仪妹妹中了砒霜之毒,毒下在她饮茶的杯子里。包裹砒霜的油纸后来在钟粹宫后墙寻得。只是……婉仪身边的贴身宫女瑟韵一口咬定,是桑宁趁说话之机下的毒。梁总管查验时,竟也在桑宁当日所戴的护甲缝隙中,验出了些许砒霜残留。”

她顿了顿,面露难色与不解:“臣妾与桑宁一同长大,深知其性,她虽娇憨任性,却绝非有如此歹毒心肠、行此阴私手段之人。且据桑宁所言,她与婉仪妹妹不过叙了些旧话,并无争执,实在没有动机。臣妾愚钝,只觉得此事处处透着蹊跷,那毒物为何偏偏只在桑宁用过的杯外壁发现?护甲上的毒又从何而来?瑟韵为何如此笃定?臣妾……臣妾实在是想不明白,只恐有人暗中设计,欲陷桑宁于不义。”

她并未直接为桑宁喊冤,而是抛出疑点,引导太皇太后自己去思考其中的不合逻辑之处。同时,她也小心翼翼地避开了桑宁自己散播流言这一节,那是绝不能主动提及的。

太皇太后静静地听着,手指缓缓拨动着佛珠,脸上看不出喜怒。待圆姐说完,她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沧桑与通透:“这宫里头啊,眼见都未必为实,更何况是耳听?人嘴两张皮,翻来覆去,死的也能说成活的。哀家活到这把年纪,见过的栽赃陷害、移花接木的手段,比你听过的戏文都多。”

她目光深邃地看向圆姐:“你既然觉得有疑点,那便是还有查下去的必要。皇上将人证交给了哀家,哀家自然会亲自问个明白。至于桑宁那丫头……”太皇太后语气微顿,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意味深长,“她性子是烈了些,也莽撞了些,但哀家瞧着,倒不像是个能藏得住如此深沉心机的人。或许,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话让圆姐心中稍安,至少太皇太后对桑宁的本性是有基本判断的。她连忙起身谢恩:“臣妾代桑宁,多谢老祖宗明鉴!”

太皇太后摆了摆手:“你先别急着谢。哀家问你,若查到最后,发现此事确实与桑宁无关,而是他人陷害,你以为,该如何处置那幕后之人?又该如何安抚前朝可能因此产生的波澜?”她将一个更现实、更棘手的问题抛给了圆姐,这是在考验她的格局和对朝局的理解。

圆姐心念电转,知道这是关键。她沉吟片刻,谨慎答道:“回老祖宗,若真能还桑宁清白,自然是依宫规国法处置那构陷之人,以正视听。至于前朝……臣妾愚见,真相大白之日,皇上与太皇太后自有圣断,或安抚,或敲打,皆是为了朝纲稳定。臣妾身处后宫,不敢妄议前朝之事,只愿后宫和睦,不再生此等风波,让皇上与老祖宗忧心。”她既表达了严惩恶人的态度,又将前朝处理的主动权恭敬地交还给了太皇太后和皇上,显得识大体、懂分寸。

太皇太后听完,眼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这丫头,倒是比想象中更沉稳些。她不再多言,只是淡淡道:“好了,你的意思哀家知道了。你先回去吧,好生照顾昭意,也约束好桑宁,让她安分待在宫里,莫要再节外生枝。哀家乏了。”

“是,臣妾谨遵懿旨。臣妾告退。”圆姐知道该告退了,恭敬地行礼后,缓缓退出了慈宁宫。

走出宫门,阳光洒在身上,圆姐却感觉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与太皇太后的这番对话,看似平和,实则步步惊心。不过,总算初步达到了目的,引起了太皇太后的重视,并让她对桑宁的嫌疑产生了合理的怀疑。

接下来的,就只能等待慈宁宫的审讯结果,以及那不知隐藏在何处的“鱼儿”,是否会真的如桑宁所愿,自己浮出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