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三国:玄行天下 > 第33章 墨晴出山会张角

第33章 墨晴出山会张角(2 / 2)

她深吸一口气,掐诀念咒,身形渐渐变得轻盈,最后竟如一片羽毛般随风而起,向着山下飘去。这是她苦修多年的御风术,今日终于得以施展。

巨鹿郡的秋日与凤鸣山截然不同。田野间庄稼已经收割完毕,露出贫瘠的土地;道路上尘土飞扬,衣衫褴褛的农民三三两两,面黄肌瘦。简雪——现在该称她为墨晴了——收起法术,徒步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向路人打听张角的下落。

“大贤良师?他在城东的土谷祠施药救人呢!”一个老农指着方向,眼中满是崇敬。简雪见状一愣,但随即点了点头,说道:“多谢!”

土谷祠前人头攒动,数百名百姓排成长队,有拄拐的瘸子,有抱着病孩的妇人,还有满面愁容的老者。祠内传来朗朗的诵经声,墨晴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黄色道袍的中年男子正在为病人施药。

那人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清瘦,双目炯炯有神,手持中兴剑,脚踏七星步,口中念念有词。墨晴一眼认出,那正是她的师兄张角。

“天地玄宗,万气本根……”张角挥剑画符,一碗清水在他手中渐渐泛起金光。他将水分给面前跪着的老妇人,缓缓说道,“饮此符水,病痛自消。”

老妇人颤抖着接过,一饮而尽,片刻后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惊喜地活动着原本疼痛难忍的双腿:“不疼了!真的不疼了!大贤良师真是活神仙啊!”

周围百姓纷纷跪拜,口称“大贤良师”。张角谦逊地扶起众人:“贫道不过是借天地之力,为大家消灾解难。真正救你们的,是太平道的真义。”

墨晴站在人群外围,静静观察。她看到张角额头已渗出细密汗珠,显然连续施法消耗不小,但他仍坚持为每一个求医者治疗。这种济世之心,让她心中触动。虽然他会走上一条悲壮的道路,但她也决定,这一次,一定要帮助他!

待日落西山,人群散去,墨晴才走上前去:“张师弟。”

张角闻言,转过身来,先是一愣,随即面露喜色:“简师姐?”

“师父赐我字‘墨晴’。”墨晴微笑行礼。

“墨晴师姐!”张角热情地拉住她的手,“自凤鸣山一别,已有五年未见。师父们可好?”

“师父们现今安好,师兄勿虑。”墨晴答道,随即环顾四周简陋的土谷祠,“师弟怎会在此地行医?”

张角神色一肃,示意墨晴随他进入祠内。点燃油灯后,他从怀中取出一书,正是《太平要术》。

“当年南华师尊赐我此书,嘱我济世救民。”张角轻抚竹简,“我游历天下,见百姓疾苦,官吏贪暴,便在此创立太平道,以符水治病为名,看似只是在传播教义,实则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信念。”

墨晴闻言,点了点头,张角所行之事,与自己所想,大差不差,便说道:“我在山中时,也曾听闻太平道在冀州一带影响颇大。”

“何止冀州啊……”张角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如今,太平道的信徒已经遍布青、徐、幽、荆、扬、兖、豫、冀八州,有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共约数十万之众。只待时机一到……”

墨晴暗自吃惊,没想到太平道已成如此规模。她正欲询问详情,忽听祠外传来嘈杂声。

“快!那老东西肯定藏了粮食!”

“大人饶命啊,那点粮食是留给我孙子过冬的...”

张角脸色一变,吹灭油灯,拉着墨晴隐入阴影中。透过窗缝,他们看到几名差役正拖拽着一个白发老者,后面跟着哭喊的妇人。

“又是官府征税。”张角咬牙低声道,“今年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官府却变本加厉,连种子粮都要抢走。”

墨晴看到差役一脚踹开老者的家门,从炕洞里挖出一个小布袋,倒出不过两三斤发霉的杂粮。

“就这么点?”为首的差役冷笑,“真是冥顽不灵!来人啊,给我打!”

棍棒如雨点般落在老者身上,老妇扑上去护住,也被一并殴打。墨晴手指掐诀,却被张角按住。

“不可。”张角摇头,“你若出手,明日官兵就会来剿灭整个村子。如今可不是在山上,我们……身处乱世,做什么,都要深思熟虑,否则……怕是万劫不复。”

墨晴咬牙,眼睁睁看着差役扬长而去,留下奄奄一息的老人和痛哭的妇人。张角待差役走远,立刻冲出去为老人疗伤。

夜深人静时,张角和墨晴坐在祠后的草棚中。月光如水,照在张角凝重的脸上。

“师姐,相信你也已经看到了,这就是当今的世道。”张角声音低沉,“朝廷腐败,宦官专权,地方官吏如狼似虎,百姓生不如死。”

墨晴听了,沉默片刻,心中有了打算,但还是抬头问道:“那……师弟有何打算?”

张角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前些日子,我已命弟子马元义潜入雒阳,联络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现在定于今年甲子年三月五日起事。”

他展开一张简陋的地图,指着各州郡:“三十六方首领已做好准备,只待我一声令下。但……”张角忽然抬头直视墨晴,最终还是说出了真实的想法,“此次……我怕是我需要你的帮助。”

墨晴心头一震,问道:“我?”

“你修为高深,又得三道真传,本事远胜于我。”张角恳切地说,“更重要的是,我的两位弟弟张宝、张梁,道法都只学了些皮毛,不堪大用。你我二人联手,这天下……才能有更大的希望!”

墨晴想起简宇临别时的叮嘱,又想起白日所见百姓疾苦。她闭上眼,师尊赐号时的情景浮现眼前——“墨晴”,深沉能容万物,明澈不染尘埃。

“师弟。”墨晴睁开眼,目光坚定,缓缓说道,“此次举义,我愿全力相助。但起义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

张角大喜,于是立刻详细地向墨晴讲述了他的计划:以黄巾为标志,头裹黄巾者为同道;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同时派人在官府门上书写“甲子”二字,作为行动暗号。

“还有一事。”张角压低声音,“我夜观天象,见紫微星暗淡,将星四起,此乃天下大变之兆。三日后是月晦之夜,阴气最盛时,我欲在那时正式宣布起义之事。”

墨晴掐指一算,眉头微皱:“三日后确实天象有异,但仓促起事,恐准备不足。”

“时不我待。”张角叹息,“今日差役暴行你也见了,多等一日,就多死几个无辜百姓。”

墨晴沉思良久,终于点头:“好。我会协助你调配各方力量,助你举事成功。”

两人走出草棚,仰望星空。银河横贯天际,紫微星确实黯淡无光,而四方却有数颗将星异常明亮。

“天下将乱,英雄四起。”张角喃喃道,“不知这乱世中,谁能还天下一个太平?”

墨晴没有回答,只是默默握紧了师尊赐予的玉佩。山风骤起,吹动她的道袍,宛如一面即将在乱世中展开的旗帜。但两人不知道的是,在雒阳,一场惨剧已经发生——一人手握长枪,与手下的十余人被团团包围,危在旦夕。

正是:共定三五举大义,哪知苍天犹嫌迟。

欲知此人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