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长乐区9(2 / 2)

在庆祝活动中,妫含看到了长乐联盟的活力和希望。她相信,在妫含文明的帮助下,长乐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妫含已经拿下了这些福州地区的:

鼓楼、台江、仓山、长乐、闽侯、闽清、永泰、福清等部落联盟。

开始命令人手建设水泥路等各种现代化文明工厂

妫含拿起指挥棒,指向鼓楼:“以鼓楼为中心,修建一条主干道连接台江和仓山,这两个地区是福州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交通便利了,物资流通才能顺畅。然后,从台江延伸至长乐,利用长乐的港口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从仓山通往闽侯,依托闽江的水资源,建设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

“至于山区的福清、闽清、永泰,”林岚的目光变得柔和了一些,“我们不搞一刀切。可以先修建一些砂石路,连接主要乡镇,再逐步升级为水泥路。同时,组织宣传队深入部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民众解释修路的好处,比如‘路通了,山货能卖出去,孩子能去上学,生病了能及时就医’。”

为了打消部落人民的顾虑,妫含还提出了一个“以工代赈”的方案:“凡是参与修路的民众,每天都能领取粮食和工钱,家里有困难的,还可以优先安排家属到临时食堂工作。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劳动力问题,又能让民众切实感受到建设带来的实惠。”

会议结束后,各地区立刻行动起来。宣传队的女战士们背着扩音喇叭,走遍了各个部落。她们不仅宣传修路的好处,还带来了妫含本土的照片和视频——宽阔的水泥路、高耸的工厂、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老人们在公园晨练……这些画面,让部落民众眼中的抵触渐渐变成了好奇。

“阿婆,您看,这是妫含的水泥路,下雨天不用再踩泥坑了,马车跑起来比牛车还快呢!”宣传队员小王拿着照片,给一位正在纺线的老大娘看。

老大娘眯着眼睛,仔细端详着照片,嘴里喃喃道:“真的?那路真的这么平?”

“当然是真的!”小王笑着说,“等我们修好了路,您也可以坐着马车去鼓楼看看,那里有很多新鲜玩意儿呢!”

在“以工代赈”政策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了修路队伍。男人们挥舞着锄头、铁锹,开山凿石;女人们则负责搬运碎石、烧火做饭;孩子们也不甘示弱,帮着捡拾小石子。工地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虽然辛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

妫含经常到各个工地视察,和民众一起劳动。有一次,她在福清的工地上看到一位名叫阿牛的青年,正费力地推着一辆装满碎石的手推车。林岚走上前,帮他推了一把。

“总指挥,您怎么来了?”阿牛又惊又喜,连忙停下脚步。

“我来看看大家。”妫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着说,“累不累?”

阿牛挠了挠头,憨厚地说:“不累!能为自己修路,再累也值得。以前,我们部落的山货要走三天三夜才能运到福州城,现在路修通了,半天就能到,再也不用担心山货烂在山里了。”

妫含点点头,心中十分欣慰。她知道,这条路,不仅修在了闽江大地上,更修在了民众的心里。

水泥路的修建进展顺利,不费多少时间,鼓楼至台江、仓山的主干道就通车了。当第一辆卡车行驶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时,路边的民众欢呼雀跃,有的人甚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路通了,建厂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妫含和指挥部的同志们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在台江建设一座纺织厂,利用当地丰富的棉花资源;在长乐建设一座造船厂,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航运;在闽侯建设一座粮食加工厂,解决民众的粮食储存和加工问题。

建厂的消息一传开,整个福州地区都沸腾了。部落民众们从来没有见过工厂,对这个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很多人主动报名参加工厂的建设,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纺织厂的建设工地在台江的一片空地上,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如今却变得热闹非凡。工人们忙着平整土地、搭建厂房、安装机器,女战士们则负责指导大家操作。

“大家看,这是纺纱机,只要把棉花放进去,它就能纺出细细的棉纱。”技术员张莉正在给工人们讲解机器的用法,她的手指在机器上灵活地跳动着,“然后,棉纱再经过织布机,就能织出漂亮的棉布了。”

工人们围在机器旁,看得目不转睛。一位名叫小花的年轻姑娘,伸手轻轻抚摸着冰冷的机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张技术员,我能试试吗?”

张莉笑着点了点头:“当然可以。来,我教你。”

在张莉的指导下,小花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纺纱机。当第一缕棉纱从机器里纺出来时,小花激动得跳了起来:“我成功了!我纺出棉纱了!”

周围的工人们也纷纷鼓掌,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不再是只会种地、捕鱼的部落民众,而是现代化工厂的工人了。

造船厂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长乐的港口边,工人们正在搭建船坞、锻造船体。妫含女子解放军带来了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图纸,让这座古老的港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以前,我们造的都是小木船,只能在近海打鱼,遇到大风大浪就容易出事。”老渔民林伯站在造船厂的工地上,看着正在建造的大轮船,感慨地说,“现在好了,有了这么大的轮船,我们不仅能去远海打鱼,还能把鱼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粮食加工厂的建设则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闽侯是福州的粮食主产区,但由于缺乏加工设备,很多粮食只能以原始的形式出售,价格低廉。粮食加工厂建成后,不仅能将稻谷加工成大米、将小麦加工成面粉,还能生产出饼干、面条等食品,大大提高了粮食的附加值。

“以后,我们再也不用吃夹生饭了!”一位大妈拿着刚生产出来的大米,高兴地说,“这大米又白又香,比我们自己碾的好多了!”

随着一座座工厂的建成投产,福州地区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纺织厂生产的棉布不仅满足了当地民众的需求,还通过长乐港口运往全国各地;造船厂建造的轮船在闽江上穿梭,促进了地区间的贸易往来;粮食加工厂生产的食品则丰富了民众的餐桌。

民众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新建的楼房,用上了电灯、自来水;孩子们走进了明亮的教室,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老人们则在公园里下棋、聊天,享受着悠闲的晚年生活。

工厂的轰鸣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更带来了现代化的文明理念。妫含女子解放军在福州地区大力推广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让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绽放。

在教育方面,指挥部在八个地区都建立了中小学,免费招收适龄儿童入学。女战士们担任教师,不仅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还传授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

“同学们,地球是圆的,它绕着太阳转。”在鼓楼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李娜正在给孩子们上地理课。她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图片,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孩子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认真地听着。以前,他们只知道自己生活的部落和周围的几个村落,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现在,他们知道了,在遥远的地方,还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更加精彩的生活。

医疗事业的发展也让民众受益匪浅。指挥部在各地区建立了卫生院,配备了专业的医生和护士,为民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女医生们不仅治疗疾病,还向民众普及卫生知识,教他们如何预防传染病。

“大家一定要勤洗手、勤换衣服,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样才能预防生病。”在闽清的卫生院里,医生王芳正在给村民们讲解卫生知识。她还带着护士们深入村落,为老人和孩子体检,接种疫苗。

以前,部落民众生病了,只能靠一些土方子治疗,很多人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失去了生命。现在,有了卫生院,生病了可以及时看医生,很多疑难杂症都得到了治愈。村民们都说:“女解放军带来的不仅是路和工厂,还有健康和希望。”

卫生条件的改善也让福州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指挥部组织民众清理垃圾、修建厕所、改善饮水条件,让曾经脏乱差的村落变得干净整洁。

“以前,村里的垃圾到处都是,夏天苍蝇蚊子特别多,味道也很难闻。”长乐的村民陈大叔说,“现在好了,村里建了垃圾池,每天都有人清理,空气也清新了,住着也舒服多了。”

随着文明理念的深入传播,部落间的隔阂也渐渐消除了。以前,各部落因为争夺资源而常年不和,甚至发生械斗。现在,在共同的建设事业中,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修路和建厂的工地上,经常能看到不同部落的民众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他们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经验,交流着各自的文化习俗,渐渐融合成了一个大家庭。

“以前,我从来不和其他部落的人说话,觉得他们都是坏人。”福清的部落姑娘阿莲说,“现在,我和台江的小红成了好朋友,我们一起在纺织厂上班,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我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想过上好日子。”

一段时间过去了,福州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水泥路纵横交错,连接着八个地区的每一个角落;现代化的工厂拔地而起,机器轰鸣,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整齐的楼房鳞次栉比,取代了曾经的茅草屋和土坯房;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老人们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整个地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一天,福州地区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周年。鼓楼广场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妫含站在主席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心中充满了感慨。

“同志们,乡亲们!”妫含的声音通过扩音喇叭传遍了整个广场,“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庆祝福州地区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前,这里还是一个部落纷争、落后贫困的地方;以后,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地区。这一切,离不开妫含女子解放军的英勇奋斗,更离不开每一位福州民众的辛勤付出!”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妫含接着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把福州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要修建更多的公路和铁路,让交通更加便利;我们要建设更多的工厂和企业,让经济更加繁荣;我们要发展更多的教育和医疗事业,让民众的生活更加幸福。我们要让福州成为闽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每一位福州民众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庆典结束后,妫含和苏婉沿着闽江散步。江水清澈见底,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岸边的树木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真没想到,这里会变得这么好。”苏婉感慨地说。

妫含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妫含女子解放军的使命,就是要让每一片土地都充满希望,让每一位民众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远处,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闽江面上,波光粼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