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七月。太原。
晋阳宫前的点将台上,旌旗招展,甲胄鲜明。唐国公李渊,身着戎装,神色肃穆,终于在这一日正式誓师,传檄天下!檄文痛陈隋炀帝失德,天下离心,申明自己起兵非为篡逆,乃为“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扶隋室”,旗帜鲜明,占据大义名分。
台下,三万精锐骁果军阵列严整,刀枪如林,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李世民、李建成等子弟皆顶盔贯甲,立于阵前,英气勃勃。刘文静、裴寂等文臣谋士,亦是神情激动。无数太原百姓夹道观望,人群中既有期盼,亦有担忧。
林辞依旧是一袭青衫,静立于点将台一侧不起眼的角落,与这金戈铁马的肃杀气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他只是站在那里,便自然吸引了一些知情将领敬畏的目光。他怀中的黑色玉玺,此刻正传来一种平稳而有力的搏动,仿佛在呼应着这片土地上即将喷薄而出的磅礴气运,以及……那潜藏在西北方向,如同乌云般压来的威胁。
誓师毕,大军并未立刻开拔,而是按照既定策略,先遣先锋,扫清周边障碍,巩固后方。真正的西进,尚需时机与准备。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李渊起兵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四方。第一个坐不住的,便是北方的枭雄——刘武周!他勾结突厥,得封“定杨可汗”,早有南下吞并太原之心。如今见李渊欲西进,后方空虚(在他看来),认为天赐良机,竟亲率数万精锐,以大将宋金刚为先锋,悍然南下,兵锋直指太原门户——雀鼠谷!
消息传来,太原震动!若雀鼠谷失守,刘武周骑兵数日便可兵临太原城下,起兵大业将顷刻瓦解!
“父亲!孩儿愿领兵前往雀鼠谷,必破刘武周!”李世民当即请命,目光决然。
李渊沉吟不语,刘武周来势汹汹,且有关陇骑兵和突厥支援,极为凶悍。他看向一旁的林辞,拱手道:“林先生,军情紧急,刘武周骁勇,更有突厥为援,不知先生……”
林辞抬眼,目光似乎穿透了重重营帐,望向了北方。玉玺传来的感应愈发清晰,那不仅仅是军队的煞气,更夹杂着一股熟悉的、令他厌恶的阴寒——玄冥族的气息,果然与刘武周勾结在了一起!
“二公子既已请命,林某便随军一行。”林辞淡然道,“或许,能会一会‘老朋友’。”
李世民闻言大喜:“有先生同行,世民无忧矣!”
当日,李世民便以李渊之名,率八千精骑,星夜兼程,驰援雀鼠谷。林辞并未骑马,只是不紧不慢地跟在军中,其速度却丝毫不落于人后,令军中将士更是啧啧称奇。
雀鼠谷,地势险要,两山夹一沟,乃兵家必争之地。当李世民率军赶到时,守军已是伤亡惨重,关隘摇摇欲坠。刘武周麾下先锋宋金刚,正亲自督战,其人身高九尺,面如黑铁,手持一杆浑铁枪,勇不可挡,连续阵斩隋军数员将领,气焰嚣张。
“哈哈哈!李渊老儿无人矣!派个娃娃来送死吗?”宋金刚看见年轻的李世民,放声嘲笑。
李世民面色沉静,并未动怒,仔细观察敌阵。只见敌军不仅人数占优,其阵型之中,隐约有数十名身着黑袍、气息阴冷之人穿梭,他们所到之处,己方士兵往往未战先怯,或是莫名力竭,显然在施展邪术扰乱军心。
“先生,那些黑袍人……”李世民看向身旁的林辞。
“跳梁小丑尔。”林辞目光扫过那些黑袍人,确认了他们身上微弱的玄冥煞气。他缓步走出阵前,面对宋金刚的叫嚣和敌军如林的刀枪,神色不变。
宋金刚见出来一个看似文弱的青衫人,更是轻视:“哪里来的酸儒,也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