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铁证,赵库大使和那把总再也无法狡辩,只得认罪。那把总甚至为了活命,供出了一条更重要的线索——他们所盗卖的物料,大部分都流向了一个与汉王府长史有姻亲关系的南京富商!
线索,终于隐隐指向了京城,指向了那位一直对他怀有敌意的亲王!
杨士奇看着供词,心中波澜起伏。他深知,若将此案彻底掀开,必然引发朝堂震动,甚至可能直接与汉王一派正面冲突。届时,不仅他自己处境将更加凶险,甚至可能影响到下西洋大事的推进。
陛下将他放在这个位置,是让他来解决问题的,而非制造更大风波的。
他沉吟良久,做出了决断。
他写了一份详细的奏报,将赵库大使、工部书吏、船厂把总三人盗卖官物、人赃并获的罪行,以及他们与王焕过往勾结的罪证,陈述得清清楚楚。但对于那把总供出的、指向汉王府的线索,他在奏报中只字未提,仅以“销赃商人背景,正在进一步核查”一笔带过。
在奏报的末尾,他写道:“……此等蠹虫,盘踞船厂,吸吮国帑,败坏工程,罪不容诛。然臣虑及船厂正值用人之际,大局为重,故请旨将此三犯于龙江就地正法,传首船厂各作,以儆效尤!既可明正典刑,震慑宵小,亦可安定人心,全力赶工,不负陛下重托!”
他选择了将风暴控制在龙江范围内。以雷霆手段处决首恶,达到震慑效果,同时避免将火引向更高层,引发不可控的政治地震。这是目前情况下,最能保障船厂工程顺利推进的处置方式。
奏疏再次以密件形式,快马送往京城。
这一次,批复来得更快。
三日后,圣旨下达,完全同意了杨士奇的处置方案。
龙江船厂校场,设立了监斩台。赵库大使等三人被押赴刑场,当众宣读了罪状后,斩首示众。三颗血淋淋的人头,被悬挂在船厂最显眼处,以昭炯戒。
整个船厂为之肃然!所有心存侥幸、或仍在暗中观望的宵小之徒,无不股栗!这位平日与工匠同甘共苦、看似温和的杨巡阅,动起真格来,竟是如此杀伐果断!
杨士奇站在监斩台上,看着下方鸦雀无声的人群,脸上无喜无悲。
他知道,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在这关乎国运的宏大工程中,有时,菩萨心肠,必须以雷霆手段为骨。
经此一事,龙江船厂的风气,为之一清。工程的推进,终于扫清了内部的最大障碍,开始真正步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