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回黄金年代 > 第126章 泡沫余波里的趋势

第126章 泡沫余波里的趋势(2 / 2)

晓雅似懂非懂地点头,却还是认真地说:“那我帮你整理资料吧!你要是找书,我去县图书馆借 —— 上次我看到有本《商业实务》,里面好像提到‘投资’的事。” 她拉着沈浩往家走,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风,“等咱们去北京,苏晴姐懂医学,你懂生物和互联网,我可以帮你们写文案、整理资料,咱们的小项目肯定能成!”

沈浩看着她眼里的光,心里暖暖的。他知道,晓雅或许不懂 “风险投资”“盈利模式”,但她的支持,是他最踏实的底气。

第二天周末,沈浩和晓雅一起去了县图书馆。那是栋老旧的三层小楼,木质书架上摆着很多泛黄的书籍,“经济类” 书架在最角落,上面只有寥寥几本书。晓雅踮着脚,从顶层抽出一本旧版的《风险投资实务》,书页里还夹着上一任读者留下的便签,写着 “看不懂,弃读”。

“就是这本!” 晓雅把书递给沈浩,兴奋地说,“我上次翻了几页,里面有‘项目评估’‘风险控制’的内容,正好你能用!” 沈浩接过书,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心里突然有了种 “握住未来” 的感觉 —— 这本在别人眼里 “看不懂” 的书,在他看来,却是打开互联网浪潮的钥匙。

接下来的日子,沈浩把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他在笔记本上画满了 “风险评估表”,把苏晴邮件里提到的 “低风险机会” 一条条列出来,旁边标注 “适合的项目方向”:比如 “校园二手书交易”(连接学生需求,低投入)、“专业资料共享”(结合他的生物专业,精准服务);他还把之前帮商家推广的 “盈利数据” 整理出来,计算 “投入产出比”,这些带着 “老灵魂” 经验的分析,让他对 “互联网 +” 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你这写的是什么呀?” 沈父偶尔会凑过来看他的笔记本,指着 “盈利模式” 几个字问。沈浩耐心解释:“爸,就是以后做互联网项目,得先想清楚怎么赚钱,不能像米国那些公司一样瞎烧钱。比如我之前帮五金店推广,收 200 元服务费,这就是很实在的盈利方式。”

沈父虽然听不懂 “互联网”,却懂 “实在”,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想做就去做,爸不懂这些,但知道你做事靠谱。要是需要钱买资料,爸给你拿。” 旁边的林母也笑着说:“晓雅说帮你抄笔记,我让她多抄一份,你们俩一起看。”

远在北京的苏晴,很快收到了沈浩的回信。他在邮件里详细写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我借了本《风险投资实务》,正在整理‘低风险项目清单’,还把之前论坛推广的数据分析了一遍,发现‘精准服务’比‘泛流量’更赚钱 —— 比如帮书屋推广‘中考真题’,来的都是目标客户,转化率很高。”

苏晴看着邮件,忍不住在图书馆里笑出声。她想起上次去经济学院借书时,教授说 “未来的互联网创业者,既要懂趋势,又要懂落地”,现在看来,沈浩早就具备了这两种特质。她赶紧回信,附了张刚从学校数据库下载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报告》:“你要的用户数据,学生群体最喜欢‘资料共享’和‘二手交易’,咱们之前想的‘校园生物资料’项目,正好符合这个趋势。”

邮件末尾,她又加了句:“等你来了北京,咱们可以去听风险投资的讲座,学校里有很多这样的资源,还能认识些做互联网的学长 —— 他们说不定能给咱们的小项目提建议。” 这句话她删了又改,最后还是保留了下来,藏在 “项目” 背后的,是她不敢说出口的 “想和你一起探索未来” 的心意。

沈浩收到邮件时,正在帮晓雅整理英语作文模板。晓雅凑过来看,指着 “听讲座” 几个字,眼睛亮了:“苏晴姐说的讲座,咱们以后一定要去!说不定还能遇到厉害的人,帮咱们的项目出主意!” 她拉着沈浩的手,在笔记本上画了个 “项目团队” 的小图:苏晴(医学 + 资源)、沈浩(生物 + 互联网)、晓雅(文案 + 整理),旁边写着 “北京项目组”。

沈浩看着那个小图,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苏晴的邮件不仅是 “趋势分析”,更是在为他们的北京约定铺路;晓雅的小图,不仅是 “团队规划”,更是对未来的信任。而他手里的旧版《风险投资实务》,软盘里的资料,笔记本上的分析,都是在为那个 “一起搞项目” 的未来,一点点筑牢根基。

初夏的风从晓雅书屋的窗户吹进来,带着香樟树的清香。沈浩把苏晴的邮件打印出来,和《风险投资实务》里的重点章节订在一起,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 —— 旁边是北京租房的照片,是模拟考的荣誉证书,是晓雅画的 “项目团队” 小图。这些东西凑在一起,像一幅清晰的 “未来地图”,指引着他们朝着北京的方向,朝着互联网的浪潮,一步一步扎实地走下去。

他想起苏晴邮件里的最后一句话:“泡沫会退去,但趋势不会变,我们要做的,是在浪潮来之前,准备好船和帆。” 沈浩摸了摸口袋里的软盘,那里存着他们的 “船”(项目思路)和 “帆”(风险控制方法),而他知道,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乘着这张帆,在互联网的浪潮里,驶向属于他们的北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