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苏晴的邮件里附了段语音,晓雅点开后,苏晴温柔的声音从电脑里传出来:“晓雅,最近英语作文写得怎么样?要是有写好的,可以发给我,我帮你改改。沈浩,生物的遗传定律要是不懂,我可以画个示意图发给你,咱们以前在晓雅书屋一起分析题的方法,你还记得吧?”
晓雅听完语音,眼睛红红的,拉着沈浩的手说:“苏晴姐好像就在咱们身边一样,一点都不觉得远。” 沈浩点头,心里却有点发酸 —— 他知道苏晴发语音,是想让他们更有亲切感,这份细腻,让他想起以前在晓雅书屋,苏晴帮他整理错题的样子。
周末的时候,两人会一起把苏晴的复习方法整理成手写笔记。晓雅负责抄英语模板,沈浩负责整理生物重点,遇到不懂的,就记在便签上,等下周发邮件问苏晴。林母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总会煮点桂花羹端过来,笑着说:“你们俩这么努力,肯定能考上京华大学,跟晴晴汇合。”
有次县一中组织月考,晓雅的英语成绩进步了 20 分,数学也考了班级前十;沈浩的生物考了年级第一,物理成绩也稳居前列。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表扬他们:“沈浩和林晓雅最近进步很大,尤其是英语和生物,大家可以向他们请教学习方法。”
下课后,晓雅拉着沈浩的手,兴奋地说:“咱们的努力有效果啦!都是苏晴姐的复习方法好,还有那张北京的照片,每天看一眼就有动力!” 她从书包里掏出手机,给苏晴发了条短信:“苏晴姐,我们月考进步啦!谢谢你的复习方法,我们会更努力的!”
没过多久,苏晴就回了短信,后面跟着个大大的笑脸:“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们可以!等你们来北京,我带你们去吃未名湖旁边的糖葫芦,超甜的!” 晓雅把短信给沈浩看,两人都笑了,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落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
远在北京的苏晴,收到短信时,正坐在医学院的图书馆里。她看着手机屏幕,嘴角露出浅浅的笑,手指轻轻划过 “我们会更努力的” 几个字,心里泛起一阵酸涩的甜。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盒子,里面放着沈浩以前送她的星星发圈,还有晓雅送她的桂花糕包装纸 —— 这些都是她从园丁小区带来的,是她在北京最珍贵的念想。
她打开电脑,开始写下周的邮件,开头写着:“沈浩,晓雅,这周京华大学的银杏叶全黄了,拍了些照片附在后面,你们可以看看。复习别太累,记得每天喝杯牛奶,晓雅别总熬夜背单词,沈浩别总盯着生物书,也要休息眼睛……” 她写得很细,像在跟他们面对面聊天,甚至连他们可能忽略的细节都想到了。
写完邮件,她走到图书馆的窗边,看着远处的生物系教学楼,心里默默想:“等你们来北京,咱们就住那个带阳台的房子,一起种小番茄,一起逛未名湖,像在园丁小区一样,永远不分开。”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银杏叶的清香,像从园丁小区吹来的一样,温柔得让她眼眶有点湿润。
12 月的一天,晓雅和沈浩收到了苏晴的圣诞邮件,里面附了张苏晴在京华大学校门口拍的照片,她穿着件红色的羽绒服,手里拿着两个圣诞苹果,照片交给你们。北京的冬天有点冷,你们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
晓雅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租房照片的旁边,对着沈浩笑:“咱们现在有两张北京的照片了!等明年,就能亲自去北京,拍更多照片了!” 沈浩点头,伸手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她的温度,心里满是期待 —— 他知道,离他们的约定,越来越近了。
从秋到冬,苏晴的邮件每周准时到来,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他们的高三时光。晓雅的书桌上,北京的照片越来越多,有未名湖的雪景,有京华大学的樱花,还有那个带阳台的租房;沈浩的笔记本里,记满了苏晴分享的复习技巧,还有他自己整理的生物重点。
每次学习累了,晓雅就会指着照片,跟沈浩畅想北京的生活:“咱们早上一起去上课,中午一起去食堂吃饭,晚上一起回租房,我做饭,你洗碗,苏晴姐要是有空,就来跟咱们一起吃晚饭,像在园丁小区一样热闹。”
沈浩总是笑着点头,心里却会偷偷规划 —— 他要提前用 “华国少年” 论坛联系北京的房东,确认租房的细节;要帮晓雅整理好文学院的报考资料;要跟苏晴一起,把租房的阳台收拾好,种上晓雅喜欢的小番茄。这些规划,带着成年人的稳妥,也带着少年人的期待,是他老灵魂里最柔软的部分。
冬去春来,当县一中的香樟树再次冒出新芽时,晓雅和沈浩的书桌前,已经贴满了北京的照片,每一张都带着苏晴的心意,每一张都藏着他们的约定。他们知道,再努力几个月,就能踏上北上的火车,去见那个在远方一直等着他们的朋友,去实现那个约定。
而远在北京的苏晴,已经开始收拾那个带阳台的租房,她买了两个新的花盆,放在阳台上,等着晓雅来种小番茄;她整理好了医学院的笔记,等着沈浩来问问题;她甚至提前打听好了学校附近的菜市场,知道哪里的桂花糕最像晓雅妈妈做的。她知道,用不了多久,她就能在京华大学的门口,看到那两个熟悉的身影,看到他们笑着朝她走来,说:“苏晴姐,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