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回黄金年代 > 第113章 林母的新工作

第113章 林母的新工作(2 / 2)

苏晴说完,拉着沈浩就往五金店跑。沈建国正在柜台后整理螺丝,看见他们进来,笑着说:“你们俩怎么来了?是不是想买点什么?” 苏晴赶紧说:“沈叔叔,我跟您说个事,林晓雅阿姨想找份工作,她平时整理书屋的账本可细心了,算账也清楚,您这儿不是缺收银员吗?您看她合适不?她住得近,还能早点来开门,晚点开灯,一点都不耽误。”

沈建国愣了愣,随即拍了下手:“哎呀,我怎么没想到呢!林嫂子细心,又跟咱们熟,平时帮着看书屋都那么认真,来我这儿当收银员正好!我之前还怕找个外人不放心,林嫂子来,我一百个放心!” 他转头对沈浩说:“你快去跟你妈说,让她明天教林嫂子认认货,记记账,这个月就开始算工资,每月 1500 元,比超市给的还多,咱们不能亏了林嫂子。”

沈浩和苏晴都笑了,苏晴赶紧说:“沈叔叔,您真好!林阿姨肯定特别高兴,我这就去告诉她!” 她跑回书屋时,林母还在摘白菜,听见苏晴说沈建国同意了,还给出 1500 元的工资,手里的白菜都掉在了地上,她赶紧捡起来,手都在抖:“真、真的给 1500 元?比我预想的还多,这怎么好意思……”

“林阿姨,您值得!” 苏晴拉着林母的手,“您平时帮咱们这么多,给晓雅补英语时您总给我们煮绿豆汤,沈浩哥家小卖部缺货时您还帮忙看店,这工资是您应得的。” 晓雅从里屋跑出来,听见妈妈找到工作了,高兴得蹦起来:“妈!太好了!以后我放学可以先去五金店找您,再一起回家,还能帮您看店呢!”

第二天一早,林母特意穿了件新洗的蓝布褂子,早早地去了五金店。沈母已经在柜台后等着了,手里拿着本新的账本,还有张写满五金件名称和价格的纸:“林嫂子,你别紧张,咱们先认认这些常用的货,比如这个 4 分的水管接头,卖 2 块 5 一个,这个 1 寸的钉子,1 毛 5 一个,我都写在纸上了,你先背着,记不住就看纸。”

林母接过纸,认真地看了起来,指尖在 “水管接头”“钉子”“螺丝” 上反复划,像个认真的学生。沈母又教她记账:“左边记进货,右边记销售,每天晚上咱们一起对账,肯定错不了。” 林母点点头,拿出笔,在账本上试着写了 “进水管接头 10 个,每个 2 元”,字迹工整,沈母笑着说:“你看,这不就会了吗?比我刚开始学的时候还快。”

第一天上班,林母有点紧张,来了客人就赶紧拿出记着价格的纸,仔细对照。有个街坊来买螺丝刀,她看了看纸,笑着说:“师傅,您要哪种?梅花的还是一字的?梅花的 4 块一把,一字的 3 块 5。” 街坊惊讶地说:“林嫂子,你怎么来这儿上班了?太好了,以后买五金不用跑远了,还能跟你聊聊天。” 林母也笑了,紧张感少了很多。

中午,苏晴和沈浩、晓雅来五金店送饭,是林母早上做好的米饭和炒白菜。沈建国看着林母熟练地给客人找零,笑着说:“林嫂子,你这学得也太快了,比我预想的还好,以后这收银的活儿就交给你了,我也能安心去进货了。”

林母接过晓雅递来的饭盒,心里满是感激。她看着苏晴,又看了看沈建国一家,突然觉得,虽然找工作时碰了壁,但有这么好的邻居,这么温暖的 “一家人”,再难的事都能过去。

晚上关店时,林母跟沈母一起对账,账本记得清清楚楚,一分钱都没差。沈母笑着说:“林嫂子,你真是个细心人,以后咱们一起上班,一起回家,热闹。” 林母点点头,心里暖融融的,她想起苏晴说的 “咱们是邻居,更是一家人”,觉得这话比什么都温暖。

周末,林父特意做了一桌子菜,请了沈建国一家和苏晴来吃饭。饭桌上,林父举起酒杯,对苏晴说:“晴晴,谢谢你帮你林阿姨找了工作,我们家晓雅书屋能周转,你阿姨能有份安稳的工作,都是你的功劳,这杯酒我敬你。” 苏晴赶紧站起来,笑着说:“叔叔,您别这么说,咱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以后林阿姨在五金店上班,咱们两家更方便了,晓雅放学也能有人照顾,多好。”

林母给苏晴夹了块红烧肉,笑着说:“晴晴,你多吃点,这是你爱吃的,肥而不腻。你总是为我们着想,阿姨都不知道怎么谢你才好。” 苏晴咬了口红烧肉,甜香的味道漫开来,心里暖暖的:“阿姨,您别谢我,以后咱们还要一起努力,晓雅书屋和建国五金店互相带动,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咱们还要一起看着晓雅和沈浩考上北京的大学呢。”

晓雅也举起杯子,里面装着果汁:“对!咱们一起努力,以后我考上京华大学,就开家大书店,让我妈当店长,让沈浩哥帮我编程序,让苏晴姐帮我写故事,咱们永远在一起!”

大家都笑了,饭桌上的气氛格外温馨。窗外的月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像镀了层暖光。林母看着眼前的 “一家人”,心里满是踏实 —— 有这样的邻居,这样的朋友,再难的日子都能过得有滋有味,再远的梦想都能实现。

从那以后,林母每天都在五金店上班,早上和沈母一起开门,晚上一起关店,账本记得清清楚楚,街坊们都喜欢来这儿买五金,说 “林嫂子人好,又细心,买东西放心”。晓雅书屋的资金也慢慢周转开了,进了更多的教辅,生意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