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回黄金年代 > 第39章 胡同里的主心骨

第39章 胡同里的主心骨(2 / 2)

沈浩则拉着小远坐在炉子边,给小远讲杂货铺里的新鲜事:“小远,我爸昨天进了新的彩色铅笔,有十二种颜色呢,红的、黄的、蓝的,还有绿色的!等你爷爷病好了,我送你一盒,咱们一起画胡同里的老槐树好不好?” 小远听着,眼泪慢慢收了回去,眼睛里也有了点光,轻轻点了点头。

没过多久,沈建国拿着退烧药和体温计回来了。他先给李大爷量了体温 ——39 度 2,然后按照说明书,把退烧药化在温水里,小心地喂李大爷喝下去。“大妈,退烧药每隔四小时吃一次,要是烧还不退,咱们就送大爷去医院。” 沈建国又叮嘱道,“粥好了让大爷多喝点,别吃油腻的东西,清淡点好得快。”

李大妈拉着沈家人的手,感激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擦眼泪:“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你们家日子过好了,还想着我们这些老邻居,真是好人啊!要是没有你们,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从李大爷家出来时,天已经黑了,胡同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映着地上的薄冰,像撒了一层碎金。沈浩拉着李秀莲的手,小声问:“妈,咱们帮张奶奶修水管、给李爷爷送鸡蛋,比赚好多钱还开心,对不对?”

李秀莲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傻孩子,赚钱是为了让咱们自己的日子过好,但能帮到身边的人,让大家都过得舒心,才是真的有本事。你爸常说,咱是‘万元户’,不是因为有钱就高人一等,而是因为有能力帮衬街坊邻居,才对得起这个称呼 —— 要是只认钱,不管别人死活,那再有钱也没人待见。”

沈浩点点头,心里却突然想起了苏晴。晚上吃饭时,他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忍不住抬头问沈建国:“爸,苏晴姐姐什么时候能回来啊?她在乡下有没有新的铅笔?冬天那么冷,她有没有厚棉袄穿?”

沈建国放下筷子,沉默了一会儿,从里屋拿出一封信:“这是昨天苏嫂子寄来的信,她说她婆婆的病需要长期照顾,暂时走不开 —— 苏晴明年要在乡下上小学了,所以一时半会回不来。” 他顿了顿,看着沈浩失落的表情,又补充道,“不过苏嫂子说,苏晴收到咱们寄的棉袄和文具,高兴得一晚上没睡,还画了幅画给你,夹在信里了。”

沈浩连忙接过信,小心地拆开,里面果然夹着一张画纸 —— 纸上画着一间小小的土坯房,房门口站着一个扎着齐耳短发的小人,手里拿着一支彩色铅笔,旁边画着一棵小小的槐树,槐树下写着歪歪扭扭的 “小浩弟弟,我想你”。沈浩把画纸小心地叠好,放进书包里,心里酸酸的,却又有点踏实 —— 至少苏晴在乡下过得还好,还惦记着他,惦记着胡同里的老槐树。

“爸,妈,咱们以后常给苏晴姐姐寄东西好不好?” 沈浩抬头说,“她要是缺文具,咱们就寄练习本和铅笔;冬天冷了,咱们就寄棉袄和棉鞋;春天槐花开了,咱们就摘点晒干寄过去,让她也能闻到槐花的香味。”

李秀莲笑着点头:“好!等周末我就去给苏晴挑几本新的练习本,再买几支带橡皮头的铅笔 —— 她上小学肯定用得上。你爸去乡下进货的时候,再给她们带床新的电热毯,晚上睡觉能暖和点。”

沈建国也跟着说:“我跟文具厂的老板说好了,以后每个季度给苏晴留一套新文具,直接寄到乡下 —— 咱们帮不上别的,至少让孩子上学能有像样的东西用。”

接下来的日子,寒潮还没过去,胡同里的气温依旧很低,但因为沈家的帮忙,街坊们心里都暖烘烘的。张奶奶每天早上都会来沈家送一碗热粥,说 “给小浩补补身子,孩子跟着跑前跑后冻着了”;李大爷病好后,每天都会去杂货铺帮忙看店,不要一分钱,说 “就想帮你们搭把手,不然心里过意不去”;刘叔和王婶也常来帮忙,刘叔帮沈建国搬货、修货架,王婶帮李秀莲缝鞋垫、整理货物。

杂货铺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沈建国之前推出的 “积分换家电” 活动还在继续,最近又加了新的兑换品 ——1500 分换自行车,6000 分换双门冰箱。每天来攒分的街坊更多了,有人为了换自行车,一次性买了 50 斤面粉、30 斤菜籽油;还有人说要攒够分换冰箱,夏天能冻冰棍,给孩子解暑。沈浩每天放学还是会去杂货铺帮忙,算积分、记账本,账本上的流水每个月都能稳定在七千多,但沈家人却没把心思都放在赚钱上。

有人来买东西忘带钱,沈建国会说 “先拿去用,下次再给 —— 都是街坊,不用这么见外”;邻居家的孩子想要彩色铅笔,李秀莲会多送几支,说 “孩子喜欢就拿着,不值钱的东西”;沈浩则会把自己的旧画纸、橡皮送给胡同里的小朋友,跟他们说 “要像苏晴姐姐一样,学会分享才开心”。

渐渐的,“建国杂货铺” 不再是大家眼里 “只认钱的万元户铺子”,而是成了胡同里的 “暖心驿站”。谁家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沈家;谁家有喜事,也会第一个来跟沈家分享。张奶奶常跟街坊说:“有建国这家人在,咱们胡同就像有了主心骨,不管遇到啥事儿,心里都踏实。”

沈浩比前世更明白了财富的意义,不是存折上的数字有多高,不是杂货铺的规模有多大,而是有能力帮张奶奶修水管,让她能喝上热水;是有能力给李大爷送鸡蛋红糖,让他能快点好起来;是有能力给苏晴寄棉袄和文具,让她在乡下不挨冻、有东西写字。就像爸爸说的,“万元户” 的名头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成为街坊邻居的 “主心骨”,能守护身边的人,能让胡同里的日子过得热热闹闹、暖暖和和。

这天晚上,沈浩把苏晴送的画纸贴在墙上,旁边是他画的 “三个手拉手的小人”—— 一个留着短头发(是他),一个扎着羊角辫(是晓雅),一个梳着齐耳短发(是苏晴),站在开满槐花的老槐树下。他趴在桌边,又画了一幅新的画,画里有张大大的桌子,桌上摆着热粥和馒头,张奶奶、李大爷、刘叔、王婶都坐在桌边,他和晓雅、苏晴站在中间,笑得特别开心。

窗外的寒风还在刮,但屋里的炉子烧得正旺,暖烘烘的。沈浩看着墙上的画,心里满是期待 —— 他盼着寒潮快点过去,盼着春天快点来,盼着苏晴姐姐能早点回来,盼着胡同里的大家能一直这么热热闹闹、互相帮衬,把日子过得比炉火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