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国接过地址,看了看:“离表哥家不远,明天我顺路去收。今天收的粮票,你先整理好,放在隔间里,别受潮了。” 他说着,又想起什么,“我刚才路过供销社,看到有人在抢着买洗衣粉,说洗衣粉也要涨价,咱铺子里的洗衣粉,要不也多囤点?”
李秀莲想了想:“也行,明天你去收粮票时,顺便去供销社问问,要是洗衣粉真要涨价,咱就多订点,反正也是刚需,不愁卖。”
沈浩坐在旁边,听着父母的商量,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家里的囤粮计划正在一步步推进,只要按计划进行,等粮价上涨时,就能赚不少钱。他拿起蜡笔,在硬纸板上又画了个洗衣粉袋,放在粮囤和油桶旁边,像是在说 “这些都要囤”。
傍晚时分,林晓雅跟着母亲来买肥皂,看到铺子里的粮票,好奇地问:“小浩,这是啥呀?” 沈浩拉着她的手走到隔间门口,拿起一张粮票递给她,嘴里笑着说 “粮、涨”。林晓雅的母亲看了,笑着对李秀莲说:“你们还真囤粮了?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说,要跟你们学学,也囤点粮票呢。”
“现在不囤,等涨了价就晚了,” 李秀莲笑着说,又往林晓雅兜里塞了块肥皂,“这肥皂送给你们,下次来买东西,给你们算便宜点。”
林晓雅的母亲连忙道谢,又跟李秀莲聊了几句囤粮的事,才带着林晓雅走了。沈浩看着林晓雅的背影,心里满是期待 —— 等粮价涨了,他要给林晓雅买最好吃的橘子糖,还要带她去县城的公园玩。
夜里关铺回家时,沈建国推着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今天收的粮票;李秀莲抱着沈浩走在旁边,手里还提着给张婶带的半袋洗衣粉。沈建国突然说:“等这次囤粮赚了钱,咱把铺子里的隔间再扩一扩,以后粮票、油桶、洗衣粉能分开放,也方便顾客挑选。”
李秀莲点点头,低头看了眼怀里的沈浩,小家伙已经睁不开眼了,却还攥着半张粮票。她轻轻摸了摸儿子的头,小声说:“还是咱小浩有眼光,要是没他闹着提醒,咱说不定就错过了这次机会。”
沈浩在母亲怀里蹭了蹭,嘴角带着笑 —— 他知道,家里的囤粮计划已经步入正轨,只要等粮价上涨,就能让日子再上一个台阶。他想起前世家里因为没抓住 1988 年的价格闯关,一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这一世,他绝不会让历史重演。
第二天一早,沈建国又骑着自行车去了乡下,这次他带了三个空麻袋,准备收更多的粮票。李秀莲则在铺子里整理昨天收的粮票,把粮票按斤数分类,整齐地放在纸箱里,还在纸箱上写着 “100 斤”“50 斤”,方便以后清点。
沈浩在铺子里也没闲着,有人来买东西时,他会指着隔间里的粮票,嘴里喊着 “多、多买”,惹得顾客笑着问 “沈家是不是要转行卖粮”。李秀莲每次都笑着说 “都是给乡下亲戚留的”,心里却越来越踏实 —— 越多的人好奇,越说明大家还没意识到粮价要涨,他们囤粮的时机没选错。
中午时分,沈建国回来了,这次他收了两千五百斤粮票,加上昨天的一千五百斤,一共四千斤,离计划的五千斤还差一千斤。他擦了擦脸上的汗:“表哥说明天还有一千斤能收,都是他邻居的,价格跟之前一样。等收够五千斤,咱就不用再收了,够卖一阵子了。”
李秀莲连忙帮着把粮票卸下来,整理好:“太好了,等收够五千斤,再把食用油取回来,咱的囤粮计划就完成了。对了,供销社那边我问了,洗衣粉下周也要涨价,我订了两百箱,后天就能到。”
沈浩听到 “五千斤”“两百箱洗衣粉”,高兴得在铺子里跑了起来,不小心撞到了柜台,却没哭,反而笑着说 “赚、赚钱”。李秀莲和沈建国看着儿子的样子,都笑了 —— 这孩子,比他们还着急赚钱。
傍晚时分,张婶来铺子里买洗衣粉,看到铺子里的粮票,笑着说:“秀莲,你们这粮票收得不少啊,我娘家侄子说,建国给的价格很公道,还让我谢谢你们呢。”“都是街坊邻居,应该的,” 李秀莲笑着说,又给张婶多装了一袋洗衣粉,“这袋洗衣粉送给你,谢谢你介绍生意。”
张婶接过洗衣粉,连忙道谢:“客气啥,以后有啥好事,咱还互相想着。对了,我听供销社的人说,下个月肉价也要涨,你们要不要也囤点肉?”
李秀莲想了想:“肉不好存,还是算了,先把粮和油囤好再说。等粮价涨了,赚了钱,再琢磨囤别的。”
沈浩坐在旁边,听着张婶和母亲的聊天,心里满是期待 —— 他知道,只要粮价一涨,家里就能赚不少钱,到时候就能把杂货铺扩大,还能给父母买新衣服,给林晓雅买好吃的。他拿起蜡笔,在硬纸板上画了个大大的笑脸,旁边写着 “赚钱” 两个歪歪扭扭的字,像是在庆祝家里的囤粮计划即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