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国接过纸,笑着说:“咱晓雅画得真好,以后肯定是个小画家。” 王秀兰也笑:“还小画家呢,就是瞎画,不过跟小浩一起玩,她也开心,比在家自己玩强。”
转眼到了沈建国去仓库上班的日子。早上,天刚亮,李秀莲就起床煮了鸡蛋,还在灶膛里烤了两个红薯,用干净的蓝布包好,让他带着当午饭。“仓库离食堂远,来回跑费劲,你中午就吃这个,鸡蛋补身子,红薯甜,能吃饱。” 她一边说着,一边帮沈建国整理工服,把领口的扣子扣好,又把袖口往下拽了拽,遮住手腕上的旧伤疤,“上班别着急,搬东西慢着点,要是搬不动就找同事帮忙,别自己硬扛,身体最重要。”
沈建国穿上干净的工服,戴上沈浩塞给他的安全帽,弯腰摸了摸儿子的头:“爸去上班了,晚上给你带橘子味的水果糖回来,跟上次你吃的一样甜。”
沈浩站在门口,看着父亲的背影渐渐走远,直到他的身影拐进胡同口,看不见了,才慢慢收回目光。他知道,这只是规避风险的第一步,以后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 比如提醒父母注意粮票黑市的变化,最近听说有人因为倒卖粮票被抓了,得让父母别贪心;比如关注即将到来的布票政策调整,听林志强说可能要减少布票发放量,得抓住机会多攒点布料;还有父亲去仓库后的台账记录,得想办法让他多细心点,别出纰漏。但至少现在,父亲的工伤隐患暂时解除了,家里的日子,正朝着好的方向一步一步走。
仓库的工作确实比车间轻松。沈建国每天的任务就是整理货物、登记台账,偶尔帮着搬点轻的箱子。仓库有三间屋子,分别放粮食、日用品和布料,屋顶挂着吊扇,虽然转得慢,却能吹走闷热。仓库里的老吴师傅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头发都白了大半,脸上满是皱纹,却很热心。见沈建国刚去,不熟悉流程,就手把手教他:“建国啊,咱这仓库的货物得按种类分,粮食放最里面的屋子,通风好,不容易受潮;日用品放中间,拿的时候方便;布料放最外面,怕被老鼠咬。记台账的时候,每笔都要写清楚,货单号、数量、日期,一个都不能错,不然月底跟会计对账,差一个数都得加班查,可麻烦了。”
沈建国学得很认真,每天都把老吴说的话记在心里,晚上回家还会拿张纸,照着台账的样子练习写字。可他没上过学,只在小时候跟着村里的老先生认过几个字,很多字都不认识,写出来的字也歪歪扭扭的,有时候自己都认不出写的是什么。有次他登记台账,把 “五箱肥皂” 写成了 “武箱肥早”,老吴检查的时候看见,没批评他,只是笑着指了指错字:“建国啊,你看,‘五’和‘武’不一样,‘皂’也不是‘早’。你这字得练练,不然以后会计看不懂你的台账,还得让你重新写,白费功夫。正好街道办的学习班要开课了,你去学学,肯定有进步。”
沈建国听了老吴的话,心里动了心。晚上回家,他跟李秀莲说:“秀莲,我想报名去街道办的学习班。老吴说我字写得不好,台账记不清楚,容易出错。去学学认字和记账,以后记台账也轻松,还能少挨批评。”
李秀莲赶紧点头,眼里满是支持:“好啊!我早就想让你去了,明天我就去街道办给你报名。你晚上去学习班,我在家带小浩,你放心去学,不用惦记家里。要是晚上冷,我给你找件厚点的外套带着。”
第二天,李秀莲就去街道办报了名。学习班在街道办的小会议室里,每周一、三、五晚上开课,从七点到九点,老师是县里中学退休的王老师,头发花白,戴着副老花镜,说话很温和,也很有耐心。第一次去学习班,沈建国还有点紧张,他穿着最干净的劳动布褂子,里面套着件洗得发白的秋衣,手里拿着李秀莲给他缝的布笔记本 —— 封面是用蓝色的确良布料做的,还绣了个小小的 “学” 字。他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怕自己学得慢,给老师添麻烦。
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个人,大多是像他一样没上过学的工人和农民,还有几个是想多认点字的家庭妇女。大家都很认真,有的带着孩子来,孩子就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画画或者玩玩具,不吵不闹。王老师先教大家认字,从最简单的 “一、二、三” 开始,再教 “人、口、手”,每个字都先念几遍,再在黑板上写,一笔一划地教大家怎么写。
沈建国听得很认真,手里的铅笔在笔记本上跟着写,可他的手常年握机床,指关节粗笨,手腕也不灵活,写出来的字总是歪歪扭扭的,“一” 字写得像条小蛇,“人” 字的撇和捺也总是不对称,有时候还会把笔画写反。王老师巡场的时候看见,走到他身边,弯腰手把手教他:“建国,写字的时候手腕要放松,不用太用力。你看,‘一’要写平,从左到右慢慢写;‘人’字的撇要短一点,捺要长一点,这样才好看。你再试试。”
沈建国跟着王老师的动作写,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果然比之前好多了。他心里很感激,小声说了句:“谢谢王老师。” 王老师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用谢,你们来学习就是好事,只要肯学,有耐心,肯定能学会。”
从那以后,沈建国每天下班吃完晚饭,就背着布笔记本去学习班。他学得很刻苦,晚上回家还会对着煤油灯练习写字,有时候写得太晚,煤油都用了小半盏。李秀莲催他睡觉:“建国,别写了,都快十一点了,明天还要上班呢,小心累着。”
“没事,再写会儿,今天学的‘仓、库、货’这几个字还没练熟呢。” 沈建国头也不抬,手里的笔还在纸上写着,“我得多学点,以后记台账就不用麻烦老吴帮忙看了,还能教小浩认字。等小浩长大了,我就能辅导他写作业了。”
有次学习班教记账,王老师教大家怎么写收支表,怎么用阿拉伯数字算加减法,还拿了个小算盘(跟沈家的不一样,是新的,算珠更光滑)教大家怎么算总数。沈建国听得格外认真,因为这跟他仓库的台账息息相关。他还特意举手问王老师:“王老师,要是仓库里的货物数量对不上,比如账上记的是五十箱,实际盘点只有四十九箱,该怎么算啊?”
王老师走到他身边,耐心地解释:“首先要核对每笔入库、出库的登记记录,看看是不是登记错了数量,或者漏记了;然后再重新盘点货物,看看是不是有货物放错了地方,或者被损坏了没登记。记账最重要的就是细心,不能马虎,每笔都要核对清楚,这样才能避免出错。”
沈建国把王老师的话记在心里,回到仓库后,每次登记台账都格外细心,还会定期自己盘点货物,比如每周五下午,他都会提前半小时下班,把本周的货物数量重新核对一遍,确保账实相符。老吴看见他的台账写得越来越整齐,字迹也比之前工整了不少,数量也没再出过错,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建国,你这学习班没白上,进步真快!以前你写的字我得猜半天,现在一眼就能看懂。以后这仓库的台账,我看就交给你管了,我也能轻松点。”
沈建国听了,心里很高兴,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晚上回家,他跟李秀莲和沈浩分享这个好消息:“秀莲,老吴说我台账记得好,以后让我管仓库的台账了!这都是学习班的功劳,王老师教得好,我才能进步这么快。”
李秀莲笑着给他夹了块肉,是中午特意留的:“太好了!你这么努力,肯定能做好。以后你要是有不懂的,还去问王老师,别不好意思。周末我给王老师缝个布包,感谢感谢他。”
沈浩也伸出小手,拍了拍沈建国的胳膊,像是在鼓励他、为他高兴。沈建国把他抱起来,在他脸上亲了口:“咱小浩也为爸爸高兴是不是?等爸爸学会了更多字,就教你认,以后你就是咱家里最有文化的人。”
傍晚,沈建国下班回来,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跟之前在车间时的疲惫完全不一样。他进门就跟李秀莲分享仓库的事:“今天老吴还跟我商量,说下个月要盘点全年的货物,让我提前准备准备,把台账整理好。我跟他说没问题,现在记台账对我来说一点都不费劲,多亏了学习班。”
他从兜里掏出颗水果糖,糖纸是透明的,印着橘色的花纹,上面还画着个小橘子,递给沈浩:“给,爸给你买的,橘子味的,甜得很。今天仓库盘点完,老吴给我的,我没舍得吃,给你留着。”
沈浩接过糖,用小手慢慢剥着糖纸,糖纸有点黏,他剥了半天才打开,却没自己吃,而是递到沈建国嘴边。沈建国愣了愣,随即笑了,张嘴咬了一半:“咱小浩真懂事,知道跟爸分享。剩下的你吃,爸不吃了,你吃了长高高。”
沈浩这才把剩下的糖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他眯起眼睛,笑得格外开心,小脸上还沾了点糖渣。李秀莲看着父子俩的互动,笑着端上刚炒好的白菜炒肉:“快吃吧,菜都快凉了,今天特意给你炒了肉,庆祝你学得好,工作也顺利。以后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
晚饭时,小桌上摆着白菜炒肉、凉拌黄瓜,还有早上剩下的红薯,虽然不算丰盛,却透着股温馨。沈建国跟李秀莲聊着学习班的事:“今天王老师教我们写名字,我终于把自己的名字‘沈建国’写工整了,以前总把‘建’字的走之底写反,现在不会了。王老师还说,下次教我们算乘法,以后盘点货物算总数就不用一个一个加了,快得很。”
“那你可得好好学,” 李秀莲给沈建国夹了块黄瓜,“王老师这么有耐心,你要是学不会,都对不起人家。以后学会了乘法,家里买东西算钱也方便,不用再掰着手指头算了。”
“我知道,” 沈建国点头,语气很认真,“今天下课我还帮王老师搬了椅子,他年纪大了,搬东西不方便。人家帮咱,咱也得懂得感恩。以后要是学习班有需要帮忙的,我肯定去。”
沈浩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用小勺吃着碗里的米饭,偶尔夹一口黄瓜,听着父母的对话,小脸上满是踏实。窗外的蝉鸣声渐渐弱了,天色慢慢暗下来,胡同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昏黄的光透过窗户洒在炕上,给屋里镀上了层淡银。偶尔有邻居路过,比如张婶带着虎头回家,跟屋里打招呼:“建国,秀莲,还没睡呢?” 李秀莲也笑着回应:“没呢,刚吃完饭,你们也早点休息。” 声音里满是欢喜和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