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这不是小陈嘛!也来咱们青川镇过年啦?”
“薇薇有出息了,在省城开那么大店!这位是你对象吧?真是一表人才!”
张大爷、王大爷、李婶他们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目光在我和陈默之间逡巡,带着善意的调侃和祝福。陈默虽然依旧话不多,但会礼貌地回应,甚至被李婶塞了一把自家炒的花生后,还认真地道谢,并下意识地分析了一下花生的饱满度和炒制火候,引得大家又是一阵善意的哄笑。
小镇的年味,是具体的,是生动的。是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是家家户户窗口透出的温暖灯光和电视里春晚预热节目的声音,是厨房里飘出的炖肉、蒸糕、炸丸子的复合香气,是街坊邻里间毫无隔阂的问候与分享。
陈默默默地跟在我身边,看着这一切,眼神里带着一种新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他拿出手机,不是处理工作,而是对着挂满腊肉的屋檐、写春联的老人、嬉戏的孩童,认真地拍了几张照片。
“在收集数据?”我调侃他。
他收起手机,看着我,目光在灯笼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深邃:“在记录……另一种形态的‘风味’。这里的‘年味’,数据库里没有相关模型。”
我的心微微一动。
回到家,爸妈已经张罗好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虽然没有精致的摆盘,但每道菜都冒着热气,充满了家的味道。老爸安静地坐在主位,看着满桌的菜和我们,眼眶有些发红。
“爸,妈,”我举起酒杯,“新年快乐!我回来了!”
陈默也举杯,语气郑重:“叔叔,阿姨,新年快乐。谢谢你们的招待。”
“快乐!都快乐!”妈妈笑着抹眼角。
老爸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哼了一声:“回来了就好!省城再好,也没家里这口热乎饭实在!”
窗外,零星的鞭炮声响起,屋内,灯火可亲,饭菜飘香,家人围坐。
这就是我的根,我无论走到哪里,都魂牵梦绕的故土年味。而这一次,身边多了一个愿意理解、记录并融入这味道的人。
青川镇的炊烟,在这个除夕夜,格外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