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淬火成钢(1 / 2)

中午短暂的休整,气氛低迷。晒谷场上杯盘狼藉,帮忙的婶子们一边利落地收拾,一边用我们半懂不懂的方言聊着天,不时瞥向我们这边,眼神里带着善意的调侃和一丝“城里娃还是不行”的了然。

苏琪有气无力地踢着脚下的石子,嘟囔:“我想回店里……我想我的煤气灶……”

苏小豆看着他那本饱经沧桑的《纲要》,闷闷不乐:“变量太多,模型失效了。”

我知道,再不提振士气,这活儿真得砸手里。“都打起精神来!”我站起来,拍了拍手,尽管自己心里也七上八下,“咱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被问题解决的!这才刚开始!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是我们老林菜馆的风格!”

我拉上相对冷静的陈默,找到赵大哥和几位主要负责的婶子,放下之前那点可怜的“专业”架子,诚恳地请教。赵大哥憨厚地笑着,递过来两碗凉茶。几位婶子看我们态度诚恳,也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传授起经验来:

“炒这大锅菜啊,油要‘宽’,动作要‘泼辣’,手腕得活,像跳舞,不能让菜粘锅!”

“蒸菜讲究‘汽足’、‘分层’,不能一窝蜂塞满,要看着火候,一笼一笼来,保准又熟又透!”

“摆那些花啊草啊的没用!咱们乡下,就图个实在!分量足,味道香,热热乎乎端上桌,比啥都强!”

“那些复杂的调料少放点,咱们这的猪肉、青菜本身味就正,用咱本地的酱油、土姜蒜,就好吃着哩!”

这些朴素的“乡土智慧”,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思维的枷锁。我们迅速调整战略:

1. 放弃幻想,准备战斗:彻底抛弃不切实际的“标准化”和过度创新,回归传统,稳扎稳打。

2. 拜师学艺,信任在地经验:火候控制完全交给经验丰富的赵大叔和几位婶子,我们只负责调味核心环节。食材处理信任婶子们的手艺,只把控基础腌制和最终味道。

3. 精简流程,集中火力:我们核心五人组收缩战线,集中负责最重要的炒锅和关键调味,形成高效的“核心灶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