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会这一句。”她狡黠地眨眨眼,“专门为今天学的。”
最后一场戏需要李特在投篮后看向泰勒的方向。这不是剧本里的要求,而是导演临时起意。
“想象你在看一个特别的人,”导演比划着,“不是刻意地看,是那种...不经意间被吸引的感觉。”
李特运球,起跳,出手。篮球在空中划出弧线,他的目光却飘向了场边的泰勒。那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他看见她微微睁大的眼睛,听见周围工作人员的吸气声。
球进了。
“太棒了!”导演激动地拍腿,“这个眼神绝了!李特,你真是个天生的演员。”
拍摄结束时已是黄昏。泰勒的助理拿来一个吉他,她随手拨动琴弦。
“嘿,李特,”她突然说,“我们来个即兴合作怎么样?”
没等李特回答,她已经开始弹奏。是《You belong with 》的旋律,但节奏放慢了,变成了抒情的民谣版本。她朝李特点点头,眼神鼓励。
李特清了清嗓子,用低沉的声音接上副歌部分。他的中文发音很标准,带着某种独特的韵律感:
“Standg by and waitg at your back door
All this ti, how uld you not know, baby?
You belong with
You belong with ”
泰勒的眼睛亮了起来,吉他声渐渐加强。他们即兴发挥,将同一段副歌重复了三遍,每一遍都有微妙的变化。最后一段,泰勒加入和声,两个声音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片场安静得能听见蝉鸣。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掌声从各个角落响起。
“哇哦,”泰勒放下吉他,“看来我们找到金曲了。”
李特难得地笑了:“这是违法的,泰勒。随便改写热门单曲。”
“这叫艺术再创作。”她歪着头,“说真的,你应该考虑和更多音乐人合作。你的声音...很特别。”
回纽约的飞机上,李特收到了泰勒发来的短信。是一段音频文件,附言:“今天的即兴。我觉得比原版好听:)”
他戴上耳机。录音里,他们的声音默契得像是合作多年的搭档。泰勒清亮的声线和他低沉的嗓音形成奇妙的和谐,中文歌词在纳什维尔的旋律中毫不违和。
李特保存了音频,望向窗外的云层。这个休赛期,似乎比想象中要有趣得多。
飞机开始下降,纽约的灯火在夜色中渐次亮起。他想起拍摄结束时泰勒说的话:
“你知道吗?在纳什维尔,我们相信缘分。今天的合作不是偶然。”
也许确实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