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仪器初解,学用浑仪(2 / 2)

他指着北方的北斗七星,斗柄正指向东方。“《天官篇》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斗指的就是北斗,而北斗的斗柄,其实是绕北极星转动的,一年转一圈,指引四季。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叶法善顺着他的话望去,果然,北斗七星像一把勺子绕着北极星缓缓转动,斗柄的指向与季节的关联清晰可见。他忽然明白,这浑仪的设计,正是模拟了天球的运转,将浩瀚星空浓缩在了这青铜圆环之中。

除了浑仪,崔道演又从屋角搬出一个铜壶,壶身刻着云纹,古朴雅致,壶底有个细小的孔,清水正从孔中缓缓滴出,滴在下方的承接盘里,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壶内竖着一根木质浮箭,箭上刻着从子到亥的十二时辰,每时辰又分八刻。

“这是‘漏刻’,计时用的。”崔道演指着浮箭,“水从壶底漏出,壶内水位下降,浮箭也跟着下沉,看箭上的刻度便知时刻。观星需知精确时刻,比如某颗星出现在正南的具体时辰,漏刻与浑仪配合,才能记下星辰出现的精确时间,否则光知位置不知时辰,星轨图就是残缺的,算不得数。”

叶法善试着用漏刻计时,他看着浮箭在水中缓缓下沉,每过一刻,便在竹简上画一道痕。他发现,漏刻的一刻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十五分钟,与浑仪配合,果然能更精准地记录星辰的运动。

他用浑仪测得木星每日移动约0.08度,一个月下来,累计移动约2.4度,与之前根据《甘石星经》推算的“每月三度”基本吻合,只是因木星运行速度受引力影响略有变化而稍有偏差。这让他对仪器观测更加信服,也明白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肉眼观测再精准,也难敌仪器的分毫之差。

“老道这浑仪有个缺憾。”崔道演看着仪器,脸上露出一丝遗憾,他指着太阳的方向,“缺了‘黄道环’。黄道是太阳运行的轨迹,五星也大致沿黄道运行,少了它,测五星轨迹时总有些偏差,像隔了层纱看东西,看不真切。”

叶法善盯着浑仪的结构,忽然想起现代的“赤道式望远镜”,其原理与浑仪相似,只是多了调节黄道角度的装置。黄道与赤道有个约23.5度的交角,若能加个对应角度的圆环,便能直接测量星辰的黄道坐标。

他灵光一闪,对崔道演道:“道长,晚辈或许能加个‘黄道环’试试。”

说干就干,他找来几根坚韧的竹片,放在火上慢慢烤弯,按23.5度的交角弯出一个圆环,又用刻刀在环上刻出与赤道环对应的刻度。他找来几个铜钉,小心翼翼地将竹制圆环固定在浑仪的赤道环外侧,确保圆环能随四游环灵活转动。

做好后,他请崔道演来看。老道半信半疑地走上前,用窥管对准太阳,转动新加上的黄道环,果然,环上的刻度能准确显示太阳的黄道位置,误差极小,连太阳在“寿星”“大火”等十二次中的位置都能清晰标出。

崔道演眼中满是惊讶,他反复转动黄道环,又换了几颗行星观测,发现测算结果与自己多年的经验吻合,甚至更精确。他拍着叶法善的肩膀,力道比往常重了几分:“你这法子虽简陋,却解了老道多年的难题!观星之器,本就是人做的,何必拘泥于旧制?能实用,能测准,就是好器!”

叶法善看着自己改装的浑仪,竹制的黄道环虽与青铜的主体有些不搭,却像给这古老的仪器安上了新的眼睛。阳光透过窥管,在刻度上投下细小的光斑,仿佛是星辰在低语。他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更明白一个道理:工具是手的延伸,而智慧,则是工具的灵魂。有了巧思,即便是竹片,也能与青铜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