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公道昭雪(2 / 2)

“查东平州知州孙礼贤,身为一州父母,纵子行凶,诬良为盗,滥用职权,篡改案卷,掩盖其子恶行,致民女阿巧蒙冤惨死,其父悲愤而终,实属罪大恶极!依《大清律》,革去官职,抄没家产,其子罪同首恶,一并羁押,依律严惩,秋后处决!”

“涉案作伪仵作,虽受胁迫,然知情不报,隐匿真相,本应究治,念其年迈,且终能幡然悔悟,检举有功,从轻发落,责令其日后需秉公执法,以赎前愆。”

“小吏王三,不畏强权,心系冤屈,勇于任事,查证详实,为民昭雪,其志可嘉,着吏部记录在案,以示褒奖。”

判决既下,堂外百姓欢呼雷动,许多人相拥而泣,泪水冲刷着十年积郁的屈辱与悲愤。这哭声与笑声交织在一起,是为阿巧,也是为了这东平州终于得以重见的天日。

枯井归宁

是夜,月华如水,万籁俱寂。王三独自一人再次来到驿站后的枯井边。

与往日不同,井边杂草已被不知名的百姓清理干净,井台上摆放着几束新采的野花,在月光下散发着淡淡的幽香。那缠绕此地十年之久的幽咽哭声,已消失无踪。唯有微风拂过草叶的沙沙声,以及远处州城方向隐约传来的、充满生气的市井之声,仿佛在诉说着冤屈洗刷后的安宁。

王三望着深邃的井口,仿佛能看到阿巧那悲戚的面容终于浮现出一丝释然。他对着井口轻声说道:“阿巧姑娘,安心去吧。这世间,终究有公道。”

他仿佛听到一声极轻极淡的叹息,随风消散在夜色中。月光洒在井沿的青苔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晕,竟显出几分圣洁与宁静。

余波与新生

翌日清晨,王三辞别东平州。出城之时,不少百姓自发相送,他们手中提着鸡蛋、粗粮,眼中满是感激。老驿卒拉着王三的手,老泪纵横:“王书吏,这驿站……往后夜里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

王三拱手与众人作别,踏着晨光继续他的行程。官道两旁,麦苗青青,生机盎然。

数月后,王三于任上收到来自东平州的书信。信中说,有乡民梦见阿巧衣袂飘飘,面容平静,于月光下向众人含笑揖拜,随后化作点点萤火,消散于天地之间。自此,枯井再无任何异状。更有甚者,开春后,那口十年枯竭的井,竟隐隐有清泉渗出,乡人皆言此为“洗冤泉”,喻示清白终得昭雪。

王三合上书信,望向窗外朗朗乾坤。他深知,这公道,并非鬼神所赐,亦非天理所钟,而是源于人心的不屈与勇毅。一个小吏的坚持,一位老人的良知未泯,众多百姓的无声支持,终汇成涓流,冲开了权力的顽石,让沉埋的真相重见天日。

阿巧的冤屈得以昭雪,而王三心中那份对公义的坚守,亦如井中复涌的清泉,清澈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