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三年时光悄然而逝。
野狗岗不再是人人避之不及的凶地。那里的荒草被清理干净,新栽的柳树随风摇曳,老槐树下摆上了石桌石凳,成了村民休憩闲聊的去处。最神奇的是,岗前的乱葬岗上,竟然开出了一片并蒂莲——粉白相间,清香阵阵,成了青岩村一景。
一、新秩序(宗族瓦解·村民自治)
族长周伯庸死后,青岩村的宗族统治土崩瓦解。
在阿福、老周、翠姑和铁匠张的带领下,村民们推选出新的村长——是个读过几年书的年轻后生,名叫李明。村里成立了村民议事会,大事小事都商量着办,再也不是族长一人说了算。
地,该分的分。老周拿着新的地契,上面盖着村民议会的印章,周家占的三十亩水田,分给无地的佃户。
学堂,该建的建。翠姑拿出了自己绣坊赚的银子,让娃娃们读书识字,将来不再受人欺负。
匠人,该团结的团结。铁匠张的徒弟们已经能独当一面,成立匠户联盟,手艺传下去,日子会更好。
二、传承(记忆永存·精神延续)
每年清明和七月十五,青岩村都有一个特殊的仪式。
村民们会带着鲜花、水果来到野狗岗,祭奠那些含冤而死的先人。阿福会讲周氏的故事,翠姑会讲她娘的故事,老周会讲嫂子的故事,铁匠张会讲妻子的故事。
他们不是鬼,是我们的亲人。阿福对围坐的孩子们说,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善良和正义永远不会被埋没。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里却闪烁着敬畏的光芒。他们围着那片并蒂莲花,学着大人的样子,轻轻放下手中的小白花。
三、新生活(各得其所·希望萌芽)
翠姑的绣坊越做越大。她不再只绣并蒂莲,还绣荷花、牡丹、梅花,每朵花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的绣品远销县城,成了青岩村的招牌。更重要的是,她开办了女子学堂,教村里的姑娘们读书写字、刺绣谋生。
女人也能有自己的本事。她常对学生们说,再也不用依附男人,再也不用任人欺负。
老周成了村里的调解员。他腿脚不便,但德高望重。哪家有了纠纷,他就去说和;哪家孩子不听话,他就去讲道理。他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学会宽恕,学会向前看。
铁匠张收了十多个徒弟,打造出来的农具又结实又好用。他在每件农具上都刻着小小的字,寓意平安。村里人都说,张师傅打的犁头会唱歌,镰刀能割断贫穷,马镫能驮来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