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灵异中篇小说选 > 第6章 灯灭红叶·救赎

第6章 灯灭红叶·救赎(1 / 2)

裴砚带着鎏金锦匣离开永棠王府那天,是个晴得发脆的春日。

老门房站在门口,往他行李里塞了包晒干的莲子:“公子走好。苏姑娘……她托我给您带的。”莲子壳上还沾着水痕,像谁夜里悄悄哭过。

裴砚攥紧锦匣,没回头。他知道,身后那座荒宅的荷池,再不会在月夜浮起红灯笼了。

春闱放榜那日,长安城飘着细雪。

裴砚挤在榜下,目光扫过一列列名字,最终停在“二甲第七”那一行。红绸被风吹得翻卷,他却觉得心里踏实——这不是为功名,是为兑现对苏棠的承诺。

礼部侍郎亲自递来官牒:“裴公子这篇《论乐教化民》,圣人说‘切中时弊’,特赐你为太乐署博士。”

太乐署是宫廷掌乐机构。裴砚捧着官牒,想起苏棠说过:“要让《中和乐谱》活过来,该去最该去的地方。”

上任第三日,裴砚便抱着锦匣进了太乐署的后殿。

老乐官们围过来,见他打开匣中十二卷绢帛,纷纷倒吸冷气——那上面的音符不是工尺谱,竟是用朱砂画的简笔人物:农夫耕作、稚子嬉戏、老妇缝衣……每段乐谱旁都注着小字:“此段应如春雨润田,缓而不滞”“此段当似稚子笑闹,清越可喜”。

“这是……”大乐正颤着手捧起一卷,“民声入乐?”

裴砚点头:“苏姑娘说,乐不该是供帝王赏玩的,该是百姓的心里话。”

他当场试弹。

指尖拨过太乐署的古琴,第一声便惊落了檐角的积雪。琴音里没有金戈铁马,没有玉楼笙歌,只有田埂上的蛙鸣、竹篱边的炊烟、巷口卖糖人的吆喝。老乐官们听得入神,有人抹起了眼泪——他们中许多人,一辈子只谱过颂圣的调子。

“好!好啊!”大乐正突然拍案,“这才是乐该有的样子!”

三个月后,《中和乐谱》在长安城传开了。

西市的茶肆里,说书先生拍着醒木:“话说那永棠王府的乐仙苏娘子,留下一卷奇谱,能让听的人想起最亲的人……”

平康坊的乐坊中,歌姬们抱着新谱练唱:“郎耕田,妾织麻,小儿绕膝唤阿爷……”

连宫里的公主都派人来求谱,说要教皇子们“听民间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