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越呢?”李敢问守帐篷的士兵,那士兵正用草木灰洗手,动作熟练得像在搓泥巴。
“在给伤兵换药呢!”士兵指着帐篷,声音里带着佩服,“这三天他没闲着,又挖了两个新坑,把昨天换下的垃圾都分类埋了,还教我们怎么分红色黄色白色,说得可清楚了!”
李敢走进医疗帐篷,一股草药味扑面而来,是艾草和黄连的混合味,比平时清爽,少了那种令人作呕的腐臭。林越正蹲在一个伤兵面前,给他换绷带,动作熟练得像在做一件平常事。伤兵的脸色虽然苍白,但眼神清亮,看见李敢进来,还能咧嘴笑一下,露出缺了颗牙的嘴。
“林越!”李敢喊了一声,声音有些干涩,像被砂纸磨过。
林越回头,手里还拿着沾了药的麻布,上面的药汁是深绿色的,像浓稠的胆汁:“怎么了?”
“西边营闹瘟疫了。”李敢的声音很低,带着一种他自己都没察觉的沉重,“上吐下泻,死了三个,军医没辙。”
林越的手顿了一下,随即继续换药,动作没停:“是水源被污染了?还是尸体没处理好,烂在水里了?”他的语气很平静,像在说一件预料之中的事。
“不知道,军医查不出来,只说是‘天谴’。”李敢走到帐篷角落,那里堆着分类好的垃圾,红色、黄色、白色的布包叠得整整齐齐,像三堆不同颜色的砖,“我们营……没事。”
“嗯,”林越应了一声,好像早就料到,“垃圾都埋了,手也洗了,‘秽气’没地方传,应该没事。”他用绷带把伤兵的腿缠好,打了个漂亮的结,和先生教他的一模一样。
李敢看着那些布包,突然觉得它们不再是肮脏的废物,而是被驯服的“敌人”,乖乖地待在自己的“牢房”里。他想起自己以前怎么处理这些东西——随便扔在炮弹坑里,或者干脆烧了,黑烟飘得到处都是,落在锅里、水里,现在想来,简直是在给“瘴气”搭梯子,让它顺着烟、顺着水,爬进弟兄们的嘴里、肚子里。
“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李敢问,语气里少了之前的怀疑,多了些好奇,甚至带着点敬畏,“这些法子,真是扁鹊先生教的?”
林越点头,手里的动作没停,正在收拾用过的药布,准备扔进红色布包里:“先生说,‘病从口入,秽从土生’,埋好脏东西,比喝多少药都管用。他还说,‘防祸于先,不致于后伤情’,战场上,能提前挡住的危险,就别等它来了再动手。”他没说现代的流行病学,只用老人的话解释,简单又有说服力,像在转述一句真理。
这时,一个士兵跑进来,手里拿着个陶罐,罐口用布塞着,跑得太急,布掉了,露出里面深褐色的药汤,晃出不少:“林越兄弟!西边营的军医来求药了!说我们营没闹瘟疫,肯定有秘方!让你行行好,给点能治拉肚子的药!”
林越看向李敢,眼神里带着询问。李敢立刻说:“给他点黄连和马齿苋,按2:1的比例配,让他熬水喝!但别说是秘方,就说……就说我们运气好,没撞上瘴气!”他不想让秦军知道赵军有这么个“宝贝”医者,万一被盯上,麻烦更大。
士兵拿着药跑了,脚步轻快得像阵风。帐篷里安静下来,只有伤兵轻微的咳嗽声和林越整理药材的窸窣声。李敢看着林越给伤兵包扎,动作轻柔得不像个男人,手指在伤口周围移动,精准得像在绣花——和他挖垃圾坑时的“较真”判若两人,却又殊途同归,都是在救命。
“那些坑……还得挖?”李敢问,声音有些不自然,像在认错。
“嗯,”林越把换下来的血布扔进红色布包,打了个死结,“越多越好,最好每个营都挖,按我们的法子来。先生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防瘟疫也一样,一个坑挡不住,得一群坑一起挡。”
李敢没说话,转身走出帐篷。他对着亲兵喊:“传我命令!各营都给我挖防疫坑!按林越的法子,分层埋,撒石灰,分类别!谁要是偷懒,军法处置!出了岔子,我第一个劈了他!”
亲兵愣了一下,赶紧应声:“是!”声音响亮,带着兴奋——他们营没事,这比打胜仗还让人高兴。
夕阳把坑边的木牌影子拉得很长,像把剑守护着这片土地。远处的炮声又响了,闷闷的,像在打雷,而这里,安静得只有风吹过的声音,像在守护一个秘密——关于如何用“退一步”的智慧,对抗看不见的死亡。林越知道,这只是开始,但至少,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一步看似微小,却可能拯救无数生命的一步。
第四节 防胜于治
一周后,秦军的进攻被打退了,代价是赵军伤亡过半,营地像被啃过的骨头,残缺不全。但更让人后怕的是西边营的瘟疫,已经死了二十多个人,被将军下令隔离起来,像块毒瘤,用绳子圈着,谁也不准靠近。而其他按林越的法子挖了防疫坑的营地,虽然也有伤员,呻吟声不断,却没一人染上瘟疫,连咳嗽都少得可怜。
李敢在军议上,把林越的做法原原本本地说了。将军一开始不信,眉头皱得像块老树皮,觉得“埋垃圾防瘟疫”是天方夜谭,是李敢为了给这个年轻医者邀功编的瞎话。但看着各营的伤亡报告——一边是伤兵加瘟疫,死得更快;一边是只有伤兵,活得更久——不得不承认这法子管用,像一把钝刀,虽然慢,却能实实在在地保命。
“让那个林越……来见我。”将军的声音透过帐篷传来,带着久经沙场的威严,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人心上。
林越跟着李敢走进主帐,帐里弥漫着皮革、汗水和墨汁的味道。里面站满了校尉和参谋,个个面色凝重,像乌云罩着。将军坐在案前,案上摊着地图,地图边缘卷了角,上面用朱砂画着密密麻麻的记号。将军头发花白,像落了层雪,眼神却锐利,像鹰隼,扫过林越时,带着审视。
“你就是林越?”将军头也没抬,手指在地图上移动,像在指挥千军万马。
“是。”林越站得笔直,双手贴在裤缝,像棵刚栽的树,不算高大,却很挺拔。
“那些防疫坑,是你想出来的?”
“是,按扁鹊先生的教导做的。”林越没贪功,把功劳推给老人,语气平静,像在陈述一个事实。
将军放下地图,抬起头,目光像刀子,刮过林越的脸:“说说,为什么埋垃圾能防瘟疫?别跟我说什么扁鹊先生,用你自己的话讲。”
林越深吸一口气,胸腔里像塞了块石头。他组织了一下语言,用最简单的话解释:“垃圾里有血和脓,藏着‘秽气’,这东西像看不见的虫子,会钻进水里、土里、食物里。把垃圾埋深了,用石灰烧死这些‘虫子’,它们就爬不出来,人就不会生病。”他避开专业术语,只说“秽气”和“虫子”,符合古人的认知,也更容易让人理解。
“听起来简单,”一个留着山羊胡的参谋冷笑,声音像破了的风箱,“怎么别人想不到?”
“因为觉得麻烦,觉得浪费体力。”林越看着他,眼神平静,没有丝毫畏惧,“大家都想着挖战壕、杀敌人,觉得这些埋垃圾、洗手的小事没用。但战场上,死在瘟疫手里的,不比死在敌人刀下的少,甚至更多——敌人的刀能挡,瘟疫的‘刀’看不见,挡不住。”
将军点点头,花白的眉毛动了动,像是认同。他打了一辈子仗,见过太多因为瘟疫而溃败的军队——不是被敌人打垮的,是自己把自己折腾垮的,死的死,病的病,剩下的吓破了胆,敌人一来,不战自溃。瘟疫这东西,比任何强敌都可怕,因为它专捡虚弱的时候下手,专挑人多的地方蔓延。
“你说得对,”将军站起身,身上的铠甲发出“咔哒”声,像骨骼摩擦,“防胜于治。挖战壕是防敌人,埋垃圾是防瘟疫,都是保命的事,不分大小,不分贵贱。”他对周围的人说,“传令下去,全军推广防疫坑!按林越的法子,分层埋,撒石灰,分类别!谁敢违抗,军法从事!”
帐里的人都应了声“是”,声音参差不齐,却没人再质疑。看向林越的眼神变了,有佩服,有惊讶,还有些复杂——这个年轻的医者,没斩过将,没夺过旗,却用一个不起眼的垃圾坑,赢得了将军的认可,比打一场小胜仗还管用。
走出主帐,李敢拍了拍林越的肩膀,力道比平时轻了些:“行啊你,这下发了,将军都认可你了。”
林越笑了,阳光照在他脸上,带着点疲惫,却很干净:“不是我发了,是弟兄们能多活几个了。”他想起扁鹊先生的药圃,那些被精心照料的药草,长得比野地里的壮实,活得更久——原来,无论是药草还是人,想活得久一点,都得花点心思,都得防着那些看不见的“虫子”。
接下来的日子,防疫坑成了赵军营地的标配,像一颗颗沉默的钉子,钉在各个角落。每个坑边都插着“防疫坑”的木牌,士兵们熟练地分类垃圾,撒石灰,洗手,动作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变成了习惯,甚至带着点自豪——他们营没有瘟疫,这比打了胜仗还值得骄傲。林越成了“专家”,各营的军医都来向他请教,他耐心地教他们如何分层,如何控制石灰用量,如何划分污染区,像在传播一门新的学问,一门关于“活着”的学问。
他还画了图,用不同颜色的矿石粉末标注污染区和安全区:红色区放医疗垃圾,黄色区埋尸体,白色区是饮水和做饭的地方,三区严格分开,中间留着宽宽的隔离带,像三条平行线,永远不相交。这些图被抄了很多份,贴在各个营地的帐篷上,像一张张护身符,保佑着弟兄们的平安。
李敢有时会来看他画图,看着那些复杂的标记,忍不住问:“你以前在扁鹊先生那里,是不是专门学过这个?”
“先生教的是医道,”林越一边画,一边说,“但医道不只是看病,更是让人少生病。就像打仗,不只是冲锋,更是要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让敌人进来——防疫坑,就是我们的阵地,守住它,就守住了命。”
李敢懂了。林越做的,其实和他们挖战壕一样,都是在守住阵地,只不过他守的,是看不见的防线,防的是看不见的敌人。这防线虽然不起眼,却比任何城墙都坚固,因为它护的是人心,是活下去的希望。
一天,林越正在指导新兵挖防疫坑,一个士兵跑来,手里拿着块布,上面沾着绿色的脓液,像块发霉的肉:“林越兄弟!这算哪类?红色还是黄色?”
“红色!最毒的那种!”林越喊道,声音在风里有些飘,“单独埋,多撒石灰,盖土的时候拍得实实的,别让它透气!”
士兵跑开了,脚步轻快。林越看着他的背影,又看向远处连绵的防疫坑,心里很踏实。他知道,这些坑不会像战壕那样挡住炮弹,不会像刀剑那样杀死敌人,但它们能挡住更可怕的敌人——看不见的瘟疫,看不见的“虫子”。
夕阳西下,把防疫坑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无数只手,温柔地守护着营地。远处的秦军阵地传来号角声,呜呜咽咽的,像在哭。而这里,士兵们在防疫坑边忙碌,动作熟练,脸上带着平静,像在做一件神圣的事。
林越捡起一块石灰,扔进新挖的坑里,白烟冒起,滋滋作响,像在和土地对话。他想起扁鹊先生说过的话:“医者,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以前他觉得“治未病”是虚的,是医者为了显得高深说的空话,现在才明白,这才是最实在的智慧——用一点点“麻烦”,换一条条人命;用退一步的细致,赢一场场看不见的战争。
防疫坑的木牌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像在诉说一个道理:战场上的胜利,不只是靠勇猛向前,有时,退一步的守护,多一点的耐心,比任何冲锋都更能保住真正的战斗力。而林越,用他的垃圾坑,证明了这个简单又深刻的真理,像一颗种子,在这片焦土上,长出了希望的芽。
夜色渐浓,营地的篝火亮了起来,映着防疫坑边的木牌,像无数颗星星,照亮了对抗死亡的另一条路——一条更慢,却更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