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演讲,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出发——那位四川的羌笛电子音乐人,那位使用华夏音源创作的法国dJ,还有“寰宇音心”项目中关于跨文化情感共鸣的初步发现。她讲述了科技如何让古老的音乐获得新生,如何连接起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灵。
“文化多样性,不是博物馆里分门别类的展品,”她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活水。数字技术不应该成为新的巴别塔,而应该是一座桥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聆听彼此的心跳,理解彼此的故事。”
她的演讲赢得了热烈的掌声。然而,在接下来的嘉宾对谈环节,坐在她斜对面的伊莎贝拉果然发难了。
“林女士的演讲非常动人,”伊莎贝拉语气依旧矜持,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诮,“然而,我不得不提醒诸位,过度强调‘融合’与‘创新’,是否正在导致我们失去文化的根脉?当一首流传千年的古曲被加入电子节拍,它还是它自己吗?这种为了迎合大众而进行的‘现代化改造’,难道不是一种对传统的背叛和消费吗?”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矛盾。全场目光再次聚焦在林清音身上。
林清音没有丝毫慌乱,她甚至对伊莎贝拉微微一笑。
“冯·霍恩贝格女士,感谢您再次提出了这个深刻的问题。”她调整了一根脉’?是凝固在乐谱上的符号,还是保存在博物馆里的乐器?我认为都不是。”
她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坚定:“文化的根脉,是活生生的人,是代代相传的情感记忆和创造力。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它需要呼吸,需要与新的时代对话,才能真正地活下去。我们做的,不是‘消费’传统,而是‘滋养’传统,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让千年前的月光,也能照亮今天年轻人的心灵。”
她看向伊莎贝拉,眼神清亮而坦荡:“如果我们因为害怕改变而将传统锁进保险柜,那才是对它们最大的背叛,意味着我们承认它们已经失去了与当下对话的能力。而我相信,真正的经典,无惧于任何时代的检验,也乐于与任何新的表达形式共舞。”
一番话,既回应了质疑,又升华了格局。台下再次爆发出掌声,这一次,更加持久,更加热烈。许多来自亚洲、非洲、拉美的代表更是频频点头,显然对林清音的理念深表认同。
伊莎贝拉的脸色微微沉了下去,但在这个众目睽睽的场合,她无法再做出更失态的举动。
对谈环节结束,林清音刚走下台,手机就震动了一下。是江以辰发来的信息,只有简短的三个字:
【帅呆了。】
后面紧跟了一条慕慕的视频——小家伙正对着镜头,用他的小手鼓,努力地、一下一下地敲着那段“咚—哒—咚—哒”的节奏,嘴里还含糊地喊着:“妈妈!棒!”
看着视频里儿子可爱的模样,再看着屏幕上他那句简洁却力量十足的肯定,林清音所有的紧张和疲惫瞬间化为乌有,只剩下满满的温暖和力量。
她知道,无论舞台多大,对手多强,她的身后,永远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