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的宁静如同短暂的幻梦,回归现实后,林清音立刻投入到组建新跨国研究项目和构想学术联盟的工作中。她联系了埃里克和国内几位志同道合的顶尖学者,初步反响积极,大家都对打破壁垒、建立新秩序充满期待。
然而,伊莎贝拉的的反击来得更快,也更阴险。几家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和科技媒体,几乎同时刊登了观点类似的评论文章,标题耸动:《是文化桥梁还是数据陷阱?——审视“数字乐府”的学术独立性与数据安全》。文章没有直接指控,却通篇用引导性极强的疑问句,暗示“数字乐府”可能利用其独特的算法和庞大的数据库,进行“不透明”的数据处理,甚至“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并隐晦地将之与某些地缘政治议题挂钩。
这种“泼脏水”式的舆论攻击,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尤其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公众和国际学者,对“数字乐府”的声誉造成潜在损害。
林清音看着这些文章,气得手指微微发抖。这种躲在阴暗处的诋毁,比正面的学术争论更令人作呕。
“冷静。”江以辰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他刚刚结束一个会议回到书房。“这种手段上不了台面,回应反而抬举了他们。”
“难道就任由他们污蔑?”林清音蹙眉。
“当然不。”江以辰走到她身边,手指在平板电脑上轻点,调出了“数字乐府”后台数据管理系统的界面,“他们不是质疑‘不透明’吗?那就把‘透明’做到极致。”
他提出一个方案:在“数字乐府”官网开设一个专门的“数据安全与伦理”专区,以白皮书形式详细公开数据采集、清洗、标注、使用的全流程规范;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对数据安全和算法公平性进行年度审计并公布结果;甚至可以考虑,在获得授权的前提下,对部分非核心、已脱敏的数据集进行有限度的开源,供全球研究者检验和使用。
“用绝对的技术自信和流程透明,碾压一切阴谋论。”江以辰语气笃定,“同时,让陈明收集这些媒体及其背后资本与伊莎贝拉势力的关联证据,必要时,用法律手段教他们做人。”
他的思路清晰而强硬。林清音瞬间豁然开朗。是啊,在绝对的实力和 transparency 面前,一切谣言都将不攻自破。
她立刻召集团队,按照江以辰的思路,着手准备公开材料和联系第三方审计机构。团队的年轻人原本义愤填膺,听到这个“以正破邪”的方案后,士气大振,连夜投入工作。
就在林清音全力应对舆论暗箭时,家庭的“小麻烦”也如期而至。
短暂的分离似乎对慕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回来后,他变得格外没有安全感,尤其是到了晚上,坚决不肯自己睡小床,必须紧紧挨着爸爸妈妈,只要林清音或江以辰稍有离开的迹象,哪怕只是去洗手间,他都会立刻惊醒,然后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声,小身子哭得一抽一抽,任凭怎么哄都难以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