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学长,这里不可以 > 第191章 奏记忆与她的学术之争

第191章 奏记忆与她的学术之争(2 / 2)

“精品不代表唯一!我们应该呈现的是多样性,是脉络,让使用者自己去感受、去选择,去理解传统的丰富性!”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下。会议室里充满了学术的火药味。

林清音作为项目负责人,安静地听着双方的激烈辩论。她没有急于站队,直到争论暂时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她。

她站起身,走到投影前,调出了一段提前准备好的视频。视频里,是“众包校对”平台上,几位来自不同地区的民间艺人,对同一首《孟姜女》唱腔的演绎。有的高亢悲怆,有的婉转凄切,风格迥异,但情感同样真挚动人。

“各位老师,”林清音的声音清晰而平和,如同她的古筝音色,“请大家看这段视频。我们很难说,哪一种唱法才是‘最正确’的《孟姜女》。但它们都真实地存在于华夏的土地上,都承载着特定地域人民的情感记忆。我们的‘数字图谱’,如果缺失了这些鲜活、多样的‘方言’,还能被称为完整的‘基因库’吗?”

她操作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活态数据库”的设计架构图,核心位置是一个多维度、可检索、带来源标注的网状结构。

“我们不需要非此即彼。”她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包容而坚定的力量,“我们可以建立‘核心参考区’,收录经过严格考据的经典版本,满足权威性需求。同时,设立‘活态流变区’,将各种有价值的民间版本,明确标注来源、流派、地域信息,作为补充和参照。甚至,可以设置‘创新实验区’,展示基于传统元素的现代创作。”

“我们要构建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探索平台。让学术的严谨与民间的活力,在这张数字图谱上对话、共生。这才是‘活态’的意义,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真正自信的文化姿态。”

她的话语,如同在僵持的双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尊重了学术权威对“根”的坚守,又肯定了民间智慧代表的“叶”的繁茂。

那位王老教授沉吟片刻,缓缓点了点头:“林小姐这个‘分区’的思路……倒是有几分道理。兼容并蓄,方能成其大。”

研讨会的气氛,终于从对抗转向了建设性的探讨。

晚上,林清音带着研讨会有惊无险、最终达成初步共识的成果回到家。江以辰正抱着已经洗得香喷喷、穿着小熊睡衣的慕慕,在客厅里进行睡前的“节奏游戏”。慕慕精神头十足,小手拍得啪啪响。

看到妈妈回来,慕慕立刻张开手臂要抱抱。

林清音接过儿子,在他脸上亲了亲,然后看向江以辰,眉眼间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释然与成就感。

“看来,江老师的音乐启蒙课效果显着?”她笑着调侃。

江以辰伸手,将她鬓边一丝散落的头发别到耳后,动作自然亲昵:“嗯,学生天赋异禀。”他看着她眼下的淡淡青影,语气转为心疼,“你呢?战场打扫完了?”

林清音靠进他怀里,感受着他胸膛传来的温暖和稳定心跳,轻轻“嗯”了一声:“暂时……达成共识了。不过,接下来的路还长。”

“不怕,”江以辰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声音低沉而笃定,“有我在。”

慕慕看着爸爸妈妈靠在一起,也开心地挥舞着小手,嘴里发出“爸~妈~”的模糊音节,然后学着爸爸平时逗他的样子,用小脑袋去蹭林清音的脸颊。

一家三口笑作一团。

学术的争论需要智慧与耐心,而家庭的温情,永远是治愈疲惫、补给能量的最佳港湾。他们的协奏曲,在各自的领域奏响,又在爱的交点,汇合成最和谐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