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学长,这里不可以 > 第176章 破局之钥与他的音乐基因

第176章 破局之钥与他的音乐基因(1 / 2)

国家项目筹备会的第二次会议,气氛比首次更加凝重。学术派与技术派的观点依旧针锋相对,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仿佛两条无法交汇的平行线。主持会议的部委领导眉头紧锁,显然也对目前的僵局感到棘手。

林清音安静地坐在江以辰身边,看着投影屏幕上那些复杂的音律图谱和数据模型,脑海中却浮现出阿兰·罗森伯格留下的那份《未完成的交响》手稿,以及他在加州海边说过的话——“音乐是活的”。

就在争论似乎又要陷入循环时,江以辰轻轻敲了敲桌面。声音不大,却奇异地让嘈杂的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他没有看任何一方,而是操作电脑,调出了一个全新的三维动态模型。模型核心是一个不断旋转、生长变化的“音乐基因树”,根系是经过严谨考据的各类传统乐谱和音律数据(满足学术派的对“根”的需求),树干和枝叶则是通过算法生成的、无数种可能的现代演绎和创作变体(满足技术派对“新”的追求)。

“各位前辈,老师,”江以辰的声音平稳,带着一种将复杂问题模块化的冷静,“我们争论的焦点,似乎在于‘保存’与‘创新’孰轻孰重。为什么不能是并存且相互滋养的关系?”

他指向那个动态模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华夏音乐活态数据库’。底层,是经过各位学术权威严格审校的、最‘原教旨’的数字乐谱和音律档案,这是我们的‘根’,不容篡改,永久保存。”

他的手指滑向模型的枝叶部分:“而在上层,基于这个‘根’,我们开放算法接口,允许音乐人、甚至AI,在遵循核心音律规则的前提下,进行无限的创作和演绎。每一次有价值的创新,都会被记录、标注来源,反哺回数据库,成为新的‘养分’。这样,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创新也不是无根之木,而是有据可循的脉络延伸。”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这不是妥协,是升维。我们要建造的不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一片雨林。”

“活态数据库”……“音乐基因树”……“雨林”……

这些形象而充满生命力的概念,瞬间击中了在场许多人的思维盲区。那位最初坚持“准确性”的老学者,扶了扶眼镜,盯着屏幕上的模型,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负责技术的院士也微微颔首,显然对这个既能保障数据纯粹性,又能激发无限创造力的架构产生了浓厚兴趣。

僵局,被一个更高维度的构想,巧妙地打破了。

林清音看着身旁侃侃而谈的丈夫,他冷静的侧脸在屏幕光线的映照下,仿佛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心底涌起一股与有荣焉的骄傲。她的节奏先生,总是能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敲开最坚硬的壁垒。

会议的后续进程顺利了许多,开始围绕“活态数据库”的具体构建细节展开务实讨论。虽然未来肯定还会有无数技术难关和协调问题,但至少,方向已经明确,共识的旋律已然奏响。

晚上回到家,迎接他们的是满屋饭香和慕慕欢快的咿呀声。小家伙的水土不服已经完全好了,精神头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