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回响》”国际音乐实验室的首次封闭创作营,设在瑞士雪山脚下的一处静谧庄园。来自全球的十余位顶尖年轻音乐家齐聚于此,将在接下来的三周内,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创作与磨合。
环境绝美,氛围却如同绷紧的弦。
江以辰和林清音抵达时,陈微雨已经到了。她穿着一身专业的黑色练功服,正在落地窗边活动手指,见到两人,只是淡淡点头,目光在江以辰身上停留一瞬,便迅速移开,专注于自己的热身,姿态清冷专业,仿佛巴黎的风波从未发生。
然而,那种无形的、带着审视与较劲的气场,却悄然弥漫在空气里。
创作营的第一天,是破冰与初步理念碰撞。大家围坐在宽敞的工作室里,轮流介绍自己的音乐背景和对此项目的期待。
轮到林清音时,她落落大方,用流利的英语阐述了自己对“根植传统、拥抱现代”的理解,并播放了一小段《土灵》的片段作为例子。她的理念清晰,作品有力,立刻赢得了多位合作者的认同和兴趣。
陈微雨在她之后发言。她选择了一段自己创作的、技巧极其繁复、充满现代解构主义色彩的大提琴独奏。音乐充满了智性的美感与冷冽的张力,技术无可挑剔,但情感上却给人一种疏离感。
“音乐的本质是数学与物理的精密表达,情感只是其中的变量之一。”她最后总结道,目光似有若无地扫过林清音,“过于沉溺于所谓的‘传统温情’或‘地域色彩’,有时会局限音乐走向更广阔、更纯粹的未来。”
这话语里的针对性,不言而喻。
工作室内的气氛瞬间有些凝滞。
江以辰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击着一段节奏,闻言,他懒懒地抬眸,看向陈微雨,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音乐的边界从来不是由某种单一理念定义的。在我看来,真正广阔的未来,恰恰在于不同纬度、不同温度的声音能够平等对话,而非彼此排斥。”
他没有直接反驳陈微雨,却用更高的格局,轻描淡写地将她的尖锐化解于无形,并稳稳地支撑住了林清音的立场。
林清音侧头看他,与他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嘴角微弯。
第一回合,理念交锋,看似平手,实则江以辰和林清音的默契更胜一筹。
接下来的分组讨论和即兴创作环节,才是真正的硝烟弥漫。
或许是存了比较之心,陈微雨在即兴合奏中,屡屡展现出极强的控制欲和技巧炫耀倾向。当林清音用古筝奏出一段充满东方韵味的旋律时,她的大提琴总会以更复杂、更抢耳的技巧强势切入,试图压制或覆盖,破坏了音乐整体的和谐。
一次两次尚可理解为艺术探索,次数多了,连其他合作者都微微蹙眉。
在一次陈微雨再次用一段炫技的快速琶音打断林清音细腻的泛音段落时,江以辰忽然停下了手中调试效果器的动作。
他没有看陈微雨,而是直接走到林清音身边,拿起另一副鼓槌,极其自然地接入了她的旋律。他的节奏没有去对抗陈微雨的琶音,而是巧妙地在她琶音的间隙里穿插、点缀,如同给一幅水墨画勾勒出金色的边框,既凸显了古筝的空灵,又包容了大提琴的华丽,瞬间将原本冲突的片段,融合成了一段层次丰富、和谐动人的三重奏。
音乐停止,几位合作者忍不住鼓起掌来。
“精妙的平衡,江!”一位来自北欧的电子音乐家赞叹道。
江以辰放下鼓槌,这才抬眼看向脸色不太好看的陈微雨,语气疏离而专业:“陈小姐,合作的意义在于‘和’,而非‘赢’。你的技巧很出色,但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演奏,可能会错过音乐更本质的快乐。”